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
特性”,并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所富有的深刻内涵。在全
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
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
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是中华大地的
筋脉,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其丰富的水土资源、深厚的
人文底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长江文明。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深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长江文明
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
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长江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
出的连续性
文脉千秋在,江河万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
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
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许多古老文明的
重要标志。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文字语言从未中断、中华
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政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等方面,更体现
在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来的共同记忆和文化价值传承之中。
长江文明是底蕴深厚的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构筑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
有力支撑。
长江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
出的连续性。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中华先民接续生活在古
老的长江流域,繁衍生息、接力前行。浙江余杭良渚遗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群、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四川广
汉三星堆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四川阿坝金川刘家寨遗
址、四川甘孜稻城皮洛遗址等考古发现,证实了长江流域埋
藏着从青铜器时代上溯到石器时代的文化链。长江流域的文
化链内涵丰富、脉络明晰,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和传承的多
元图景。玉蟾岩遗址、彭头山遗址、城背溪遗址、大溪遗址、
油子岭遗址、屈家岭遗址等考古发现,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
的稻作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屈家岭遗址的史前水坝,
到始建于战国的都江堰、始建于秦代的灵渠、始建于东晋的
荆江大堤,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丹江口大坝、陆水水库、
葛洲坝及三峡工程,都表明长江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展现了
长江文明以造福人类为目标的重要特质。长江文明从未断绝
的发展轨迹,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长江文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
出的创新性
长江文明正如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充满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
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
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生
发于历史连续性与时代变革性的辩证统一,这种创新体现在
其既坚守“明体达用”的传统,又遵循“与时偕行”的规律。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长江文明一直在文明创新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为中华文明在历史纵深中既葆有根基的稳固性,
又增添发展的开放性提供重要支撑。
长江文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
出的创新性。长江流域的中华先民创造出石斧、石锛等工具
和石矛、石镞等武器,掌握了钻木取火、播种百谷等技术,
高擎文明的爝火,走过了旧石器时代的漫漫长夜。湖南宁乡
发现的晚商青铜礼器“四羊方尊”,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
掘的“青铜通天神树”“青铜戴冠纵目面具”,浙江余姚河姆
渡文化遗址群发掘的约 7000 年前的木制船桨、独木舟,以
及众多已发掘的青铜器、船板残片、陶瓷器、铁器、玉器、
炭化丝绸,充分展示了长江流域先民对于创造性理念和先进
铸造工艺的理解和掌握。先秦时期,楚文化成为长江流域文
化代表,涌现了首创县制、改革赋税、重视科技、军事优先
等治国方略,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精华,以及屈宋楚
辞、编钟乐舞等文化成果,开风气之先,代表了长江文明的
一个高峰,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一切皆流,无物
常驻”,历史上长江流域形成的生产力和文明形态,推动绵
延不断、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在创新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
长江文明追求大同、向内凝聚,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
出的统一性
百川东到海,万流总归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
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
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
文明连续的结果。”长期以来,“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
统传统”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深深熔铸于中
华文明发展进程之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独
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多
源合流、百川归一,既是长江的地理特征,更是长江文明的
突出特质。长江流域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
了多元融合和相互认同的文明图景,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格局的重要缩影。
长江文明追求大同、向内凝聚,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
出的统一性。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等多
个民族,共居长江之畔,同饮长江之水,共同组成了中华民
族大家庭的重要部分。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
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古代中
央王朝对长江流域民族地区,先后采取过羁縻政策、土司制
度、改土归流政策,打破了“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