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感
悟
时光荏苒,作为一名在*大学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时
常在思考,在知识快速更迭、思想多元激荡的今天,教育的根与
魂究竟是什么。2025 年 10 月 11 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党委理
论学习中心组组织的一次意义非凡的学习研讨会,在会上系统学
习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五卷的相关精神。窗外秋意正浓,室内思想激荡,这次学习宛
如一盏明灯,不仅驱散了我心中的些许迷雾,更照亮了前行的道
路。结合几日来的反复研读与深入思考,我愿以一名普通党员和
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浅谈几点个人的认识、体会与打算。
一、深刻领会《条例》的时代意蕴与根本遵循
在深入学习之前,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
一些零散的概念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上。通过逐章逐条地研读《条
例》,我对其有了全新的、体系化的认识。
首先,我认识到《条例》是一座思想政治工作的“里程碑”。
它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统领性、综合性
基础主干法规其颁布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标志着思想政
治工作从过往的经验性、倡导性为主,迈向了科学化、制度化、
规范化的新阶段。《条例》共 14 章 58 条的宏大结构,从体制机
制到内容方法,再到队伍建设与保障监督,构建了一个完整闭环
的工作体系。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部详尽的
“教科书”和“操作指南”,它清晰地告诉了我,思想政治工作
是什么、为什么重要以及应该怎么做,让我过去模糊的认知变得
清晰、过去的零散经验得以系统化。它实现了从“软要求”到
“硬约束”的转变,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制度保障。
其次,我认识到《条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生命线”。会
上,*书记的讲话让我记忆犹新,他强调要将《条例》要求贯穿
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思想政治工
作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贯穿于学校所有工作的生命线。作
为一所立志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高校,我们的根本任务是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条例》明确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
魂,这正是对上述根本问题的最好回答。它要求我们把立德树人
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贯通于学科、教学、教材、
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链条,确保我们的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
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最后,我认识到《条例》是一幅全员育人的“工笔画”。《条
例》不仅对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要求,更将企业、农
村、机关、学校、社区等各个领域都纳入其中,强调了各类群团
组织的协同作用。这让我看到了一幅“三全育人”的宏大画卷,
画卷上的每一笔,都需要我们共同描绘。在学校里,从课堂教学
到社会实践,从校园文化到网络空间,从专业教师到辅导员、
班主任,每个人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这种全员、全过程、
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打破了过去那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少
数人责任的壁垒,让我对自己在育人链条中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
清晰的定位。
二、在学思践悟中淬炼党性修养与育人初心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深度决定了思想的高度。
在学习《条例》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进行
反思与感悟。
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责任感的“沉浸式”增强。作为一名教
育工作者,我深知肩上的担子不轻。但通过学习《条例》,这种
责任感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厚重。当我读到“把思想政治工作作
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时,我反思自己是否在日常教学中,
有时会不自觉地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更侧重于知识
的传授而忽略了价值的引领。会上,*部长等同志围绕“大思政
课”建设、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发言,让我深受触动。我体会到,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名思
想政治工作者。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条例》赋予我们的法
定职责。思考着学校正在科学制定的发展新阶段规划,我感到自
己的一言一行都与学校的未来、与学生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