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党校科级班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来自市水利局,现任 X 科室长,主要负责 X 等
工作。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分享几点感悟与思考,期待
能与大家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一、筑牢“安全屏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
江河安澜
水旱灾害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之一,守护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科室负责人,
我始终把“防风险、保安全”放在首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
责任感,抓实抓细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等工作,全
力筑牢水安全屏障。
(一)织密防御网络,打赢水旱灾害“主动仗”。我市地处
X,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暴雨洪涝、非汛期干旱缺水的问题
时有发生。为提升灾害防御能力,我们科室牵头构建了“监测预
警—预案完善—应急处置—灾后重建”的全链条防御体系。在监
测预警方面,我们整合气象、水文、地质等数据资源,建成覆盖
全市 X 个雨量站、X 个水位站、X 个墒情站的监测网络,实现
水位、墒情等数据实时传输,预警信息通过“村村响”广播、短
信、微信等渠道精准推送,确保“预警到户、责任到人”。在预
案完善方面,我们修订了《市水旱灾害应急预案》《重点河道防
洪预案》等 X 项预案,针对不同灾害类型、不同风险等级,明
确应急响应流程、部门职责与处置措施,去年还联合应急、气
象等部门开展了“防汛应急演练”,提升各部门协同作战能力。
在灾害处置方面,去年汛期,我市遭遇 X 次强降雨过程,部分
河道水位超警戒水位,我们第一时间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组织 X
支抢险队伍、X 余名抢险人员奔赴一线,加固堤防 X 公里,转
移受威胁群众 X 余人,实现了“零伤亡、少损失”的目标。
(二)建强水利工程,夯实防灾减灾“硬基础”。我们聚焦
“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防洪工程
方面,我们实施了 X 治理工程,疏浚河道 X 公里,加固堤防 X
公里,新建穿堤建筑物 X 座,工程完工后,河道防洪标准从“十
年一遇”提升至“二十年一遇”,保护沿线 X 万群众、X 万亩耕
地安全。在供水工程方面,针对部分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我
们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水厂 X
座,铺设供水管网 X 公里,解决了 X 个行政村、X 万群众的饮
水安全问题,让农村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在蓄水工程方面,
我们完成了 X 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蓄水量 X 万立方
米,有效提升了水资源调蓄能力。每一项工程的推进,我们都严
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
制”,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久。
(三)强化工程管护,守住水利设施“安全线”。“三分建,
七分管”,水利工程管护是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我们
科室创新建立了“分级负责、分类管护”的水利工程管护机制:
对大型水利工程,实行“专业机构管护+信息化监控”模式,配
备专职管护人员,安装视频监控、水位雨量监测等设备,实现
实时监管;对中小型水利工程,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群众参与”
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管护公司,同时鼓励沿线群众参与
日常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如小
型泵站、灌溉渠道等,落实“村集体管护+受益群众共管”模式,
明确管护责任与经费,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二、激活“水脉动能”,以“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服务
发展大局
水利不仅是安全保障,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我
们立足职能,推动水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全市高
质量发展提供水利支撑。
(一)严守水资源红线,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我市水资源
总量相对不足,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节约用水是破
解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我们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
度”,从“控总量、管强度、提效率”三方面发力,推动节水型
社会建设。在总量控制方面,我们制定了《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
总量控制指标》,将用水指标分解到各县(区)、各行业,严格执
行取水许可制度,去年共审批取水许可项目 X 个,核减不合理
取水量 X 万立方米。在强度管控方面,我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