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余大芹:具有高超协调能力的中央政府秘书长——魏征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 余大芹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公元627~649年,被史学誉称“贞观 之治”,它创造了君主时代最辉煌的时代。 魏征(公元5 80~643年),字玄成,钜鹿(今河北晋州)人 ,曾任河北武阳郡书记,隋末战乱时参加瓦岗军,任起义军元 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后入唐,任太子李建成洗马(掌 管图籍的秘书)。唐太宗即位后,魏征先后任谏议大夫、光禄大 夫、尚书丞、秘书监等秘书官职,最后任门下省主官侍中。人 们大多知道性格刚直、才识超群的魏征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 诤臣,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还是一位善于协调的贤臣。纵观魏 征向唐太宗进谏的200多宗事项,几乎囊括唐朝初期内政外交的 各个方面,涉及协调朝政事务、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并取 得了很好的协调效果。 一、明确而独到的协调理念 魏征曾主持编写《隋书》,一次唐太宗问魏征:“隋朝灭 亡的原因是什么?”魏征答:“失去民心。”唐太宗又问:“民 众与君主应是何种关系?”魏征引用先贤的话答道:“君主就像 一只大船,百姓就是汪洋大水,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 ;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祖(李渊)举义旗推翻隋 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基 魏征明确而独到的协调理念还表现在他对君臣关系的独到 见解上。一次唐太宗问他:“?”魏征的回答一语中的:“兼听 则明,偏信则暗。君王要多听各方意见,才能免受蒙蔽,避免 片面性。”唐太宗接受了这一思想,鼓励大臣们提出不同意见 ,从而避免了朝廷决策的失误,“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 》)。此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了“贞观之治”期间协 调君臣关系的重要准则。 二、艰巨而复杂的协调任务 贞观初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作为辅佐朝政的重臣,魏 征亲自协调的事务上至朝廷大事,下至百姓家事,真可谓是国 事家事天下事。事事操心。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 位的。尽管太子被杀,但其追随者散匿在民间,虽有朝廷赦令 仍不能令他们免除疑虑。由于魏征曾任太子洗马,与李建成部 下比较熟悉,唐太宗就派他为特使,去河北一带安抚李建成和 李元吉的旧部,并授予他遇事可以酌情处理的权力。魏征在履 职途中遇到两辆被押解去长安的囚车,分别押着李建成的护卫 将军李志安和李元吉的护军李思行,他俩都是在玄武门之变后 从长安逃到河北后被抓的。魏征看到这一情形,就同副使商量 说:“朝廷已下了诏令,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一律赦免 ,不再追究,现在又把李志安和李思行押送到长安治罪,今后 还有谁敢再相信皇帝的诏令呢?我们奉旨安抚,谁还会相信我们 呢?现在把他们放了,不再问罪,在朝廷宽大政策的感召下,其 他人就会归降。”于是魏征利用唐太宗授予他的“便宜行事 ”的权力,当即释放了李志安和李思行。就这样,魏征圆满地 完成了安抚任务,协调好了唐太宗与太子旧部之间的矛盾。 贞观六年,唐太宗坐稳了皇位,他的开明政策已初见成效 。这时许多大臣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 强,只有魏征坚决反对。唐太宗不解地问:“你是认为我的功 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 至吗?”魏征答道:“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全国户口并未恢复 到隋末大乱之前的水平,国库还很空虚,如果千骑万乘浩浩荡 荡千里东巡,耗费会有多大呀,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啊!再说封禅 这件大事必然引来各国使者、远夷君长的扈从,现在中原一带 人烟稀少,草木丛生,他们看到大唐国力如此虚弱,对大唐怎 么会不产生轻视之心?……这种只图虚名而实受其害的事,陛下 为什么要干呢?”魏征的谏言延宕了太宗的行期,后因中原数州 洪水爆发,封禅之事再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魏征这次直谏其 实是协调了百姓休养生息的需要和太宗炫耀功德的需要之间的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