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走好绿色发展新路子 迈向生态文明新未来 ——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上的讲话 黄秋斌 (2017年8月26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务虚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州 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 大会精神,激发集体智慧,凝聚大家共识,共话未来、共 谋发展,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晰发展路径和办法,共 同谋划黔东南发展的新未来。 我们选择在雷山县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因为雷山县 工业经济较弱,但生态资源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 生态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县。近年来,雷山县充分发挥 比较优势,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十二五”时期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7%,走出了一条具有雷山 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走好绿色 发展新路子、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很切合雷山实际,也 切合我州实际。 下面,我讲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坚持走好绿色发展新路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强调要建立人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生 态文明战略,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新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 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 深化,将指引我们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 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新路?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从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 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每一次转型都 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激烈矛盾和冲突,尤其是近三百 年的工业文明史更为突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应对前 所未有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现实发展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和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生态文明,作为人 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 明发展新的更高阶段和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 社会和谐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良好的生 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绿色发展、建 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大趋势,走向生态 文明新时代的必经之路。 从我国发展情况来看,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铸就了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 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 ,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快速 发展中集中显现,并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 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 成突出环境问题。种种情况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 大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最大“心头之患”也是资源环境。走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环境资源瓶颈制约、消除 党和人民“心头之患”的根本要求,是调结构、转方式、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全省战略定位来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 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 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中 央把贵州列入全国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鼓励贵州结 合实际大胆探索,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 验平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贵州的重视和信任,赋予了我 们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既 是中央的统一部署,也是我省的发展需要;既是时代发展顺 推之果,也是矛盾问题倒逼之举。在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下,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承 担起了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的重任。同时,党中央将我 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体现 了中央支持贵州发展的良苦用心。如果说脱贫攻坚是我省 补齐短板的重大战略,那么绿色发展就是我省弯道取直、 后发赶超的重大举措。 从我州发展实践看,黔东南生态良好,林业资源丰富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全州的主导产业是 “木头经济 ”,在全州财政收入中占有30%以上的份额,锦屏、黎平、 榕江等林业重点县更是高达50%以上。大量的木材采伐曾带 来黔东南一度的发展和繁荣,但也造成了森林生态资源的 灾难性破坏,森林覆盖率曾一度降至26.7%,最终导致经济 衰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届州 委、州政府都在积极探索。2005年,我们把生态黔东南作 为发展的重要支点,提出“生态立州”发展战略;2009年,中 共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决定“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 设实验区”;2014年,我们提出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 计划;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大生态”战略行动 ,对黔东南也是重大机遇。同时,我们先后制定出台《生 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2014-2020年》《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 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 设的实施意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7年)》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 航。从“生态立州”到“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再到“大生 态”,到今天我们研究的“绿色发展新路”,这些都是一脉相 承的,每一步都体现着黔东南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决心 。 我州通过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不仅有了 大为改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比达99%,全州三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1%以上 ,而且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生 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3%,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 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 支撑,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环境 保护好了,经济发展才能有保障。 绿色是生产力,是发展的内容,是转型的方向,也是 终极目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 转型,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支撑和特点的新型现代化 道路,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新路 ,是我州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的应有之义;是贯彻主基调主战略和三大战略行动,做强“大 生态”长板,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经济发展新 动能的迫切需要;是增进民生福祉,加快脱贫攻坚、同步小 康步伐的德政善治。 就黔东南而言,走绿色发展新路,就意味着决不走“先 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 决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而 是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定不移走“百姓富、 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 二、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 宝贝,就是贵重少见的东西,具有一定的高端性、稀 缺性、独特性。对于我们黔东南来讲,被各界广泛认可、 显得最为珍贵、最为出彩的,就是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 ,这也是我们视为“宝贝”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从国内外 的视觉角度和黔东南的历史维度来看: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的最大优势。 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村落数量都 是全国市州第一,民族建筑、服饰、歌舞、节庆等民族文 化习俗在国内外独具魅力。以这些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和风 物特色,不仅在于数量上的“第一”,更在于蕴藏的文化积淀 、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原创性,在于活态文化的展现和传承 。 我州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生态环境指数全省第一 ,森林覆盖率、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900多条大小河流大多水质良好,气候也宜居,还有世 界自然遗产和众多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这些,在雾霾弥漫、水质恶化、气候突变和人们追求高 质量生活环境的当下,俨然成为了人们最为珍稀、最为珍 贵、最为珍视的资源。 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完美结合,放到全 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为靓丽和璀璨的,是我州比较优势中 最为珍贵的宝贵财富。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的最大品牌。 侗族大歌早在1986年在巴黎演出,就被音乐界惊叹为 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传遍世界。去年,贵州入选《纽约 时报》全球最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入选理由是苗 家山寨和侗家山寨保留了不紧不慢的舒适节奏和最淳朴的 真实感;法国知名电视纪录片栏目《相约未知地带——贵州 篇》在法国电视二台开播,展示了榕江阳开苗寨淳朴自然 的生活场景,吸引了超千万的欧洲观众;电影《侗族大歌》 在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获两项大奖。今年7月,黔东南 被美国CNN评为 “2017中国最美30个地方之一”;昨晚,我州 在央视《魅力中国城》惊艳亮相。这些都将在国内外引起 强烈反响。 同时,我州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全国 生态补偿示范区、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州,成为了全国示范 典型;特别是岜沙、占里等村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 一”的生态理念,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魅力中国 城》等平台走向世界,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生态文明共识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 越是世界的。越是跳出黔东南来看黔东南,就越能发现黔 东南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的最大自信。 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和侗寨,有众多保存完好的 鼓楼和风雨桥,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在民间村寨的吊脚楼 、戏楼、踩鼓堂、芦笙堂里随处可见,以歌传情、以歌劝 和、歌舞健身等生活习俗世代相传,文化与生活相互交融 ,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等民族文化深深地融入社会生活和 社会管理之中,涌现出了台江“五老调解”“贾理调解”、锦屏 华寨“合约管理”等经验典型,彰显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我 们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复合共生系统,这是 古朴的生态智慧生存哲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 存发展理念,折射出黔东南生态文化魅力,早已成为黔东 南世代人的文化自觉,彰显出了高度的生态自信。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发展的最大潜力。 “十二五”期间,全州接待游客达2亿人次,综合收入累 计达1709亿元。2016年我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52.6%,其中文化旅游占10%,形成了一批关联度高、有竞 争优势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为拥抱大众旅游时代到来 积累了强大能量。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 和活态的文化传承,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具吸引力的宝贝。 我州长期以来积累的生态资源、形成的绿色发展方式,是 我们后发赶超的本钱,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历 代人种下的“生命树”就可以变成“生态树”,“常青树”就可以 变成“摇钱树”,生态优势就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 就会成为金山银山。 黔东南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谋求更高质量、更高水 平、更有效益的发展,必须找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两 个宝贝”是省委给我们把脉开出的“药方”,为我们指明了方 向。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是黔东南最大的优势和长板,这 “两个宝贝”既是我们实现后发赶超、推动新跨越的优势、本 钱、底气和信心,也是我们实现弯道取直、跨越发展的必 由之路。 ——用好“两个宝贝”黔东南才能更美。 只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 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生产空间、生 活空间、生态空间,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在发展中提升的理念,既通过强化保护,坚持文化为魂、 生态为基,把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切实把“两个宝贝”保护好 、传承好、挖掘好、利用好;又通过现代化开发和营销,把 保护与开发融合起来,做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经济两篇文 章,让“两个宝贝”走出去,推动发展与回归自然的愿景相融 合,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用好“两个宝贝”黔东南才能更强。 只有做优大生态、大旅游长板,发挥“旅游+”的无穷潜 力,以“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以“旅游+工业”促进特 色工业发展,以“旅游+城镇”促进产城景融合,以“旅游+服 务业”促进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以“旅游+大数据”促进智慧旅 游,以“旅游+扶贫”促进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旅游等环境友 好型产业,拓展产业领域,衍生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 ,以更强、更优的产业,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 续的增长。 ——用好“两个宝贝”黔东南才能更富。 只有坚持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 ,以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 经济,大力推动文化惠民、绿色惠民,才能推动生态优势 向经济优势转变,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 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 效益同步提升,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如何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宝贝”,把这个资 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当前我州发展中 的最大课题。我们要找准路径、载体、平台和方法,切实 做足“两个宝贝”的大文章。 一要坚持保护为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生 态保护工作,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 产”“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要按照“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实行最严格 、最有约束力、最有激励性的保护制度,把“命根子”保住 ,才能赢得“钱袋子”。要抢抓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的机遇,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工程,推动民 族文化特色化、文化遗产数据化、文化产业创意化、文艺 创作精品化、文化传承大众化、文化服务标准化、文化传 播故事化、文化交流国际化;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国家 生态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建设 一批心灵回归、天人合一的“养心圣地”“生态乐土”“美好家 园”,守住绿水青山,守住农耕文明,守住田园生活。 二要推动融合发展。文化和生态这“两个宝贝”能不能 “发光发热”,能不能强州富民,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处理好保 护与开发的关系,能不能促进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融合发 展、相得益彰。促进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延伸产业链、拓 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把业态做出来。我们要做好“旅游 +”这篇大文章,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三要找准路径载体。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 的地,既是省委给黔东南的战略定位,更是我们用活“两个 宝贝”、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最 优切入点和最佳路径。要围绕这个战略定位,把产品做优 、把品牌做大、把服务做好、把业态做活,让黔东南真正 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我们还要借助 独特的资源禀赋,以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做强绿色经济 、发展生态产业、健康养老服务等为抓手,让“两个宝贝”大 放异彩。路径已明,关键要搭建并用好载体平台。比如 ,组织参加好《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举办好传统村落 峰会、民族文化旅游峰会等;高度重视品牌塑造和整体营销 ,集中力量谋划策划,在大的平台上展示,真正使黔东南 能够声名远播。同时,要继续推进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和提 升,以4A、5A级景区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黔东南旅游品 质。 三、全面提升三次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发展经济,产业是基础,是支撑。纵观我州产业发展 ,纵向比有了长足进步,初步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但横 向比,产业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支撑能力弱的状况没 有根本改变,产业发展依旧是黔东南最大的短板。黔东南 要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必须尽快补齐产业发展 这块短板。在这方面,我有几点初步考虑,与大家一起交 流。 第一,以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提升一产。 我州是传统农业大州,农业稳则经济稳、全局稳。如 何推进我州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 我州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农耕方式,我认为,推进农业 产业化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打造“中国有 机第一州”。 为什么要用有机农业来提升一产? 一是有机农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市场来看,据前 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与投资 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从 1990年开始发展,2010年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2014年超 过1000亿美元,增长势头凶猛。目前,全球有机食品的销 量仅占全部食品销量的5%,销售潜力相当可观。从国内市 场来看,据统计,2015年我国有机食品销售额达到50亿美 元,但有机食品销售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0.02%;近两年,有 机食品消费额年增长率保持在20%-30%之间,且市场需求量 常年保持30%左右的缺口。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 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身心健康 ,今后一个时期,有机食品需求将成几何增长,国内市场 发展潜力巨大。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只要我们能在其中占 有一席之地,我相信,我州农业发展必然会有大作为。 二是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机农业生产、 加工、保质、包装、运销等各个环节都按照一系列的规范 准则进行,其产品安全、优质、富含营养,在食品安全问 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发展有机农业,满足社会对农产品 质量安全需求,将极大地提高我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有机农业的本质是实施农业清 洁生产,在生产中,强调有机投入和生物措施,将农业和 人畜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既创造价值、效益,又培肥 地力、优化环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循环经济”模式,符合 绿色发展理念。 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是劳动密 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同 时,有机农业生产成本比常规农业少40%,而有机农产品的 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20%—50%。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 提高农民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 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 从自然生态来看,我州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雨 量充沛,土壤肥沃,具备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的天然基础 。 从耕作方式来看,我州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 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稻鸭鱼”等许多传统耕作方式,依旧是我州 广泛使用的农耕实践,具备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的工艺基 础和人文基础。 从发展实践来看,2011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 《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推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要求切实抓好质量体系、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 农产品等认证工作;2014年10月,制定出台了《建设生态文 明示范州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7年)》,明确提出了今 后三年的有机产业发展计划;2016年4月,制定出台了《创建 国家有机产品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 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创建9个示范区 ,200张有机认证证书的目标。这些实践探索,为我州打造 “中国有机第一州”积累了大量经验。 从生产基础来看,2012年州委、州政府就制定出台了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在全省率先整市 (州)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州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区达到58个,为有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夯实了生产 基础条件。 从产业基础来看,目前,全州共有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103张,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16.49亩,无公害绿色 农产品认证101个;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48家。麻江 、雷山成功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制定发布 了 《有机蓝莓生产技术规程系列标准》,为打造“中国有机 第一州”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农业部提出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 持续”为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有机农业发 展踩下了“提速油门”。我州如何抢抓机遇,建设“中国有机 第一州”?我想,还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我们有机产业发 展的痛点、难点,对标有机3.0做好顶层设计,树立诚信理 念,严格执行有机产品规范和标准,重视农民参与,加强 主动认证工作,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好做扎实了,目标是 一定会实现的。 如何发展有机产业,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希望各县市 下来后认真研究,提出好的意见建议。 第二,以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行动提升二产。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 可逾越的阶段,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只 有加快工业发展,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才能为反哺农业创 造条件,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集聚更多的城镇人口,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 城乡统筹发展。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聚集人流、物流 、资金流、信息流,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才能 为加快改善民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决胜脱贫攻坚、同 步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州委、州政府科学分析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把握我州经济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提出并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相继采取了一系列 事关工业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循序渐进,有机结合,整 体推进,工业经济呈现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发展势头 ,为全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全州 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21亿元,是2001年的42倍;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为19.2%,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虽然我州 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占GDP比重、工业规模、发 展质量来看,工业经济仍是我州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也是制约我州经济发展的短腿。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 经济总量小、占比低。2016年全州工业增加值实现180.74亿 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9.2%,比全省低12.6个百分点 ,比全国低1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州工业增加值实 现109.73亿元,仅排全省第7位。二是企业规模小、能力弱 。全州规上工业企业共428家,户数总量排名全省第7位 ,仅占全省的8.2%,比第一位的遵义市少582户,差距非常 大;比第8位的黔西南仅多35户,稍有松懈,就会被赶超。产 值过10亿元的仅有7家,一半企业产值在亿元以下。三是产 业层次低、链条短。我州的工业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和低 端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上下游配套不齐全,工业附加值 低,且多数是“黑大粗”的高载能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州 29个工业行业中,冶金、木材加工、电力热力生产供应等 七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占比达74.3%,工业发展对能源、资 源依赖度高,加之受环境和市场的约束,发展的稳定性、 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存在很大隐患。四是主导产业不明晰、 布局散。产业布局分散,集约不够,各园区主导产业不明 晰,“重工业不重、轻工业不轻”,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子信 息、医药制造、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占比仅为11.3%,新型 工业化进程缓慢,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我州工 业产品能够真正称得上大牌子的很少,没有一个能在全国 叫响的品牌,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如何破解这些突出问题?我认为,做大总量是基础,提 升质量是关键。围绕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州委、州政府已 制定出台了《黔东南州工业经济倍增计划 (2017-2020年)》 ,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现有基 础上实现翻一番,力争达到1000户的目标任务,目的就是 要通过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盘活存量,做大总量,扩 大增量,提升质量,发挥调整结构的乘数效应,促进产业 转型升级。前不久,我们专门召开了全州工业园区发展座 谈会、全州规模工业企业座谈会,对全州工业发展进行摸 底、研判,并就有关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安排部署。 下一步,我们还要召开全州工业发展大会,对全州工业发 展作出具体安排部署,各县市各部门要按照州委、州政府 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工业园区是聚集生产要素,提高工业化集约强度,突 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 体。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州园区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聚集功能较强的工业园区。 但总的来看,园区配套设施及环保设施建设还严重滞后 ,环境承载力约束问题突出;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晰,工业产 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尚未形成梯次布局、 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定位明确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在 新常态下,我州工业经济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持持续健康发 展。我认为,关键是要发展生态工业,着力点是建设生态 工业园区,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向园区集聚 ,力争较短时间内在园区形成1-2个主导产业,推动全州工 业实现错位发展和产业优势效应最大化,推进工业生态化 。 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工业?从我州推进工业化的实践来看 ,发展生态工业,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黔 东南发展的现实需要。上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三线建设 ,黔东南相继建成了一批军工电子工业企业,一度成为在 国内有一定地位的电子工业基地,后因国家产业布局调整 ,企业大量外迁,客观上对黔东南工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 响。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在木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轻纺、烤烟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成了以 凯里棉纺厂、凯里涤纶厂、黄平卷烟厂为代表的一批轻工 企业,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 ,这批轻工企业相继破产。在这段时间,木材经济仍然是 黔东南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十五 ”时期,全州大大小小木材加工企业1000多家。随着天然林 禁伐后,木材产业发展陷入困境,黔东南又进行了一些积 极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木材加工 为重点的工业经济体系,“十一五”期末这些重点产业占规模 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这些产业除电力外,其他产业 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产业链短的问题,由此导致了 工业发展波动性大、稳定性差。黔东南工业化的进程表明 ,分散地、粗放型地发展工业,其结果必然形成“大资源、 小产业”的格局,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但从 长期来看,仍难发挥我州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 特色产业,特别是受电价调整、环保政策约束和市场价格 波动的影响比较大,且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 ,黔东南的工业发展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必须进行第二次 、第三次创业,必须走工业生态化发展之路。 什么是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的最大特点就是采 用清洁生产技术,探索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最大 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继经济技术 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一是我州工业园区仍处在 起步阶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既要金山银 山,更要绿水青山。二是生态工业园区依据生态原理,遵 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模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 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工业发展过程 中的能量和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 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建设生态 工业园区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招商引 资,改善提升现有传统产业,促进清洁生产技术与环保产 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园区 的集聚经济效益。总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可同时达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如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台生态 工业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从通用的衡量标准来看,主要分 为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化,即园区绿地达到 一定的标准,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把园区建成公园。二是 项目建设生态化,在项目引进时,强化绿色招商,严把产 业政策关和环评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环保设施与主体设 施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在施工方式上,推行绿色施工 规范管理。三是生产方式生态化,园区有明确的主导产业 ,拥有完整的绿色环保产业链,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 延伸方向上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 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四是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生态化 ,建立持续发展的园区公共服务、园区运营、组织机构、 绿色金融等体制机制。 如何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 ,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 门制定出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绿色制造标准体 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以及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 (2016-2020年)》等系列 政策措施,为我们发展生态工业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 府出台的《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围 绕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了“四型十五类”产业,这“四型十五类 ”产业形态涵盖面广,符合我省、我州实际,是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我们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这些产业各县市都能 对标入座、都对得上号,都能从中找到产业发展方向。要 认真研究这些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实际,把发展生态工业 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强化考核督导,加快建设主导产业 明晰、特色产业突出、上下游产业链完备的生态工业园区 。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上,要更加 注重提高州级统筹能力,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重大资源 要素配置上充分发挥州级的统筹作用,从整体大局上来做 好谋划、调度、协调等各项工作,打破行政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和重点产业集聚,引导增量、优化 存量,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引导各县市充分发 挥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动要素集聚、集约、集群配 置,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发展格局。 第三,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三 产。 为什么要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来提 升三产? 首先,要明确第三产业与旅游业二者之间的关联。旅 游业是由与旅游者直接发生联系并为之服务,且来源于旅 游者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相对显著比例的行业组成,产业 要素主要有“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 、情、奇”等十二要素。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 已超过110个,涉及第三产业多个门类,关联度高,波及效 应明显,第三产业各行业、各部门为旅游业直接或间接提 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构成了 对旅游业强大的硬件和软件支撑。可以说,旅游业核心部 门的规模大小,影响着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第三产业发展的 规模,反过来又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旅游业与第三产 业各部门共同构成了紧密的关联体系。 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从 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的重要体现,按照衡量国际旅 游目的地的十条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交通状况 、社会环境、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信息服 务系统、商业服务设施、地方形象、城市文化、市民素质 )来看,其实际建设内容包括第三产业各行业各部门,甚至 涵盖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建设旅 游目的地,实质上就是在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我们选择以 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突破口,加快提升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的重大举措。打造国内 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实质上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 新理念的具体化,对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施大 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用好民族文化和生 态环境“两个宝贝”,落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大 任务,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 二是走出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打造国内外知名民 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我州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切入点,是实现“守底线、走 新路、奔小康”总要求最有力的工作抓手和最有效的实现路 径。 三是抢抓发展新机遇的关键一招。随着大众旅游时代 的到来,国际国内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 把黔东南放在全省全国大格局中来定位,从大格局中找准 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突出 优势,利用好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在国际市场上的较大吸 引力,精心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着力提 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实现弯道取直、 后发赶超。 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客观需要。旅游业涉及面广、 带动力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 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城镇、大数据 、大扶贫等融合发展,黔东南产业发展的领域就会拓展得 更广,衍生出更多的新业态,培育出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 点。 五是推动发展新跨越的战略选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 下,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 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服务业,对稳增长、调结 构、转方式、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旅游业能有 效地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推动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更快更 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如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州委九届七次全会已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 重点任务、工作目标、完成时限。十届州委在这一基础之 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工作抓手,召开了全州旅游工 作推进大会,研究制定了《旅游经济“井喷”计划 (2017- 2020)》,强有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国内外知名民 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蓝图已经绘就,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 是“干”。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坚持目标导向、 需求导向、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撸起袖子加油干,科学 地干、正确地干、全力地干、大胆地干,持续用力、久久 为功,尽快推进旅游业发展实现六大跨越: 一要着力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 业融合、拓宽服务领域、促进产品多元化,努力实现由旅 游供给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跨越。 二要着力优化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国内旅游市场 ,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实现境内外游客由不平衡向协 调发展的跨越。 三要着力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塑造优质旅游品牌,提 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由提供基本服务向精细化高品 质服务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