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接受XX日报生态文明专访提纲——把XX建成中部“生态文明示范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把XX建成中部“生态文明示范区” —— 接受XX日报生态文明专访提纲 (X年X月) XX年XX月XX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 大会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 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与经济、政 治、文化及社会建设一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的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把握的新提升。这次,党的十 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 体”总布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作出了更加明确的阐述,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为我们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注入了更加强 大的动力。 当前,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 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已成为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和肩负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些年来,XX市在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 ”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向 未来,XX将致力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力争 成为中部地区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XX概况 XX地处湘江之滨,与长沙、株洲共同构成XX省政治、经济、文 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城市群,是国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城市之一。现辖5个县(市)区 ,拥有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XX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 ,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人口302万。XX作为湖湘文化发祥地之一 ,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故 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全国科 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总揽,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努力建设幸福XX,全市 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13%以上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 、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1年,地区生 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跃上“千亿”和“百亿”台阶。 2012年以来,经济运行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但仍较好地实现 了“稳中求进”目标。1—9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4.8亿元 ,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572.44亿元,增长37.1%;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259.62亿元,增长15.5%;财政总收入90.35亿元,增长 2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 17650元、10337元,增长15.7%和22.1%。 二、XX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长株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07年 获批以来,XX市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大主题,围绕建设“绿 色XX”目标,强化统筹规划、突出体制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加强 污染防治,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好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立足产业转型抓生态文明建设 XX是传统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特征十分明显,全市主要污染 物排放80%来自工业,而工业污染80%来自冶金、化工、机电、建材 、皮革等五大行业。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三高一低”产业结构 ,XX市把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项目作为优选方向 ,大力实施“3+3”产业发展战略,即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 、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 、汽车及零部件、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现代物流、全 国红色旅游、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四大产 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XX市两型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发 展。 2、立足节能减排抓生态文明建设 制订《XX市节能减排科技发展规划》、《XX市循环经济发展规 划》、《XX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XX湘江段 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通过覆盖全区域、各领域、多层次的规划 体系,切实加大力度,统筹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五 小”企业150多家;确定30户重点能耗企业逐步停产或关闭。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湘钢中水回收利用工程等循环经济项目先后投入运行 。着力创新资源环境体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二是加大科技攻关,推进技术减排。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节能 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大力推进 “1126工程”(攻克10项关键技术和 共性技术,推广10项实用技术,开发20个科技新产品,实施6项重大 集成应用示范工程),提升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目前,20个 节能减排科技新产品全部实现产业化,创造节能和资源回收利用经 济效益总额超过6亿元。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管理减排。推进XX环保“数字化 ”管理,建成XX省首家地市级集环境信息中心、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