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王一鸣:4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创新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4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中国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宏观经济政策表现出不同的阶段 性特征。本文以此为线索,追索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宏观政 策的演进过程,并探讨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和完善宏观政 策的有关问题。    1987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这个历史进程 已经持续了40年。贯穿这个历史进程的有两条基本线索 ,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能够 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 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找到一条实现工业化、 现代化的道路。伴随着过去4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宏观经 济政策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1978-1996年:    抑制经济过热和遏制通货膨胀    这个阶段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膨胀、 供给不足。在近20年的时间里,除了少数年份外,大多数 年份都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一方面 ,从经济体制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预算软约 束严重,国民经济表现为较为严重的短缺经济。另一方面 ,从经济发展看,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各方面都有强烈的 加快发展愿望和投资冲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失衡集中 表现为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先后发生了1985年(CPI上涨 9.3%以上)、1988年(CPI上涨18%以上)和1994年(CPI上 涨24%以上)3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调控主要采取从紧 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抑制经济过热和遏制通胀。    以1994年的那次通货膨胀为例。1991年底,中国经济 开始走出低谷。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明确提 出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改革目标,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浪潮。1992年 GDP增速由1991年的9.1%提高到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由23.8%提高到44.4%,工业增加值由14.4%提高到21.2%。 1993年上半年,投资和消费需求迅速扩大,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增长61%,其中国有单位增长70.7%,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长21.6%。投资和消费“双膨胀”的直接后果是,货币 超发,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1992年M1和M2分别增长 35.7%和31.3%,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0%以上,35个大中 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17.4%。    为了制止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保持经济发展的良 好势头,1993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 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宣布采取16项措 施来稳定经济。这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扭转了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稳定了 经济局势。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后相继推行了财税、金融、 投资、外贸等领域的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新的宏观调控框架初步建立,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 杆的调控作用逐步增强,长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供给数量“瓶 颈”逐步消除,从而总体上结束了“短缺”时代,国内市场由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    到1996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GDP增长 9.7%,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95年的 17.1%回落到1996年的8.3%,到1997年进一步回落至 2.8%,外汇市场汇率稳定在1:8.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 1050亿美元,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1997-2012年:    应对外部冲击和有效扩大内需    这个阶段宏观经济失衡的特点发生新变化,在15年间 ,除2003-2007年外,大部分时间表现为需求疲软,供给过 剩,与上一阶段失衡的方向大体相反。主要原因在于,经 济发展带来产能的迅猛扩张,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强化了 市场约束,相对于市场需求而言,产能出现过剩。与此同 时,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 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凸显出来,经济增速明显放 缓,分别从1997年的9.2%回落到1999年的7.7%,从2007年的 14.2%回落到2009年的9.4%。如何应对外部冲击的影响,缓 解内需不足的压力,进而稳定经济增长并保障就业目标实 现,成为这一阶段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相应地,宏观经 济政策由长期实施的紧缩性政策转变为扩张性政策。    1.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亚洲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与危机前外部需求对中国经 济增长的拉动是分不开的。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和人民币 贬值后,中国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贸易平衡逐步转变为每 年高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的顺差。巨大的外部需求弥 补了国内需求不足,使中国经济在1993年下半年采取紧缩 政策后的几年,仍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速。亚洲金融危机 初期,亚洲国家货币纷纷贬值,大部分货币兑美元汇率贬 值幅度超过10%,而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出口竞争力受 到较大影响。从1997年8月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长开 始放慢,到1998年更加明显,比上年出口增速降低20.4个百 分点,加之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和国内投资增速明显放 缓,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制定了扩大内需、实 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方针,决定由中央财政向商业银行 发行长期国债,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拓宽融 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增加投资。1998年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中 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1998-2001年 期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人民币(如无特别注 明,本文单位均为人民币),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如高速 公路、交通运输、发电设施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扭转了投 资快速下滑的势头。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997年的 8.8%回升到13.9%。与此同时,采取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下调准备金率,并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增加 货币供给。采取措施促进外贸增长,多次提高部分商品出 口退税率。在完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 ,特别是加快对石油、通信、铁路、电力等部门进行战略 重组,推进公司化改制,实行政企职能分离和建立新的政 府监管框架。同时,积极推动入世谈判,并于2001年顺利 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外贸出口随之大幅增长,带动经济扭 转了下滑态势,进入新一轮上升期。    2.2003-2007年:入世后的经济繁荣期。2003年十六届 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明确了深化改革的目标,激发了地方政府加快 发展的热情。一些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升温,尤以房地 产投资为甚,加之入世后外贸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经常 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央行被动购 汇并不断释放基础货币,人民币流动性迅速增强,为扩大 投资创造了条件,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M2增长 一度达到20%,推动经济增速回升到10%,到2006年和 2007年,经济增速进一步上升到12.7%和14.2%。与此同时 ,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物价结构性上涨压力增大 等问题显现出来。虽然没有出现类似于1985年、1988年和 1993年那样的经济全面过热局面,但汽车、钢铁、电解铝 等部分产业领域重复建设较为突出,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 格上涨较快,通过成本推动物价总水平上升,通货膨胀压 力开始显现。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2004年底中央政府将实 施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将长期建 设国债规模从2002年的1500亿元缩减到2004年的1100亿元 ,2005年进一步缩减到800亿元。2007年年中又将稳健的货 币政策调整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 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 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将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稳健的 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举 措,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 成全局性问题。    3.2008-2012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外部冲击 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 14.2%放缓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针对经济增速 明显回落但物价涨幅仍在高位的情况,2008年初,宏观经 济政策目标由“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调整为“一 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到2008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中国经 济形成较大冲击,中国政府果断出台应对危机冲击的一揽 子计划,并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 实”的要求,宏观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 货币政策,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是提出进一 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两 年增加约4万亿元投资,重点投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 、交通等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等5个方面。二是 启动轻工、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石化、 有色、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遏制和扭转工业增 速下滑。三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2008年9月 后先后五次下调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促进 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四是着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加大 支农惠农力度,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通过实施一揽子经济 计划,迅速扭转了经济快速下行态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 中率先实现复苏。    2013年至今:    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2年底,中国从全面反危机的政策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