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李强同志在省委第3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李强同志在省委第3期 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的讲话 (2016年12月29日) 刚才,8位县(市、区)书记作了很好的发言,紧紧围绕 富民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既谈情况也谈思路,既 说问题也说对策,既讲感受也讲思考,既有案例也有故事 ,很生动,很有温度,也很接地气,听了很受启发,感到 大家对做好富民这张答卷有决心、有信心,思路清晰、举 措扎实。再过两天就进入新的一年了,这期县委书记工作 讲坛把富民作为主题,主要是考虑省党代会提出这一重大 课题后,需要全省上下特别是市县基层来迅速破这个题、 认真解这个题,在明年、也是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 年,更好地加以安排和体现,从头抓紧做好富民这张份量 重、分值高的答卷。下面,我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聚焦富民关键在行动力 省党代会提出“聚焦富民”,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得到广泛认同。说明这确实是民心所盼,是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我们最应该干 、必须干好的事情。党代会上,群众关心我们说了些什么 ;党代会之后,关注我们做了些什么;几年以后,评价我 们做成了什么。老百姓的钱袋子能不能鼓起来?获得感是 不是大大增强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没有全面提高?到时 候都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说话,都要让人民群众来评判 。“聚焦富民”的工作要求我们已经提出来了,现在关键 要看大家的行动力。 第一,不能坐而论道,要起而寻策。人心思富,可以说 是各个时代民众的共同期盼。从这个角度讲,富民是个再 直白不过的问题。现在我们讲富民,不是再去清谈为什么 、要不要之类的问题,而是考虑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不是再去提多少口号、搬多少概念,而是要去身体力行 、寻找对策。比如,如何把力量集中起来,心往富民想 ,劲往富民使;如何把资源集中起来,优先向富民产业聚 集、向富民项目倾斜、向富民平台投放;如何把政策集中 起来,形成集成效应,释放更多红利,等等,都要拿出切 实可行的办法来。 第二,不能层层传声,要层层使招。省级层面重在把方 向、管大局、作决策,省委、省政府已经制定落实持续提 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有关意见,省各相关部门主要是根据职 能抓好政策设计、制度供给,大量的具体工作还是要靠市 县特别是县级层面来落实。同样的部署要求,在不同地区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差距就在落实的速度、执行的力度上 。聚焦富民,不能搞成层层开会、层层表态、最后层层不 落实。要逐级压实责任,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具体方案 ,使出实招硬招,汇聚富民惠民的“三十六计”,通过几 年的扎实努力,取得大突破、见到大成效。 第三,不能按部就班,要积极作为。富民是一个长期的 、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富民的内涵十分丰富 ,标准水涨船高,但也不能顺其自然、无所作为,把富民 看成是纯结果性的东西,被动等待年底的统计数字。在富 民的具体工作上,我们的思路举措是不是创新有效?攻坚 克难的力度是不是精准到位?政策落实是不是抵达“最后 一米”?结果都是大不一样的。要咬定富民目标,短期能 解决的事情要马上办、不拖拉,需长期做的事情要积极创 造条件、从眼前开始积累,要一件事情接一件事情办、一 年接着一年干,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实现富民成效由量变 到质变。 二、推动富民要把握好基本路径 从全省面上看,推动富民具有共性规律,面临共性任务 ,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条基本路径: 1.把创造财富作为最大源泉。我们讲富民,前提是要有 新的财富创造出来。这说白了是个经济发展的问题,要靠 发展富民。就一个地方而言,就是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把“蛋糕”做大,夯实物质基础;就个人而言,就是要 参与经济活动,勤劳致富、积累财富。打好富民主攻仗 ,要与经济发展、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突出“高效”“特 色”两大关键,做好产业富民这篇大文章。 “高效”,就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富民效应 ,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富民成果。发展经济的根本 目的是保障改善民生,抓经济发展必须强化富民导向,让 发展更有温度,更能藏富于民。我们讲富民问题,背后实 际上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影响收 入水平。产业层次越高,收入也就越高;产业层次越低 ,收入也就越低。总体上看,我省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产业 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一手抓新兴产业培 育,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从整体上提升产 业层次,依托新经济、新就业创造收入的新增长点。 “特色”,就是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有 效转化为富民优势。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特色产 业往往也是富民产业,具有“土、特、长、久”的特点 ,有的虽然对GDP、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但在带动群众致 富上作用明显。这里,我还是要强调,发展特色产业,一 定要搞清楚自己“要什么、有什么、做什么”。有的地方 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但生态环境很好,就要发挥好生态 优势,围绕生态打造产业链,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 化,走出生态富民的路子,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 的地方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搞好 了,照样是个“大金矿”,可以赚大钱,关键是要善于发 展现代农业,包括提供优质优价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创意 农业甚至是“种风景”。总之,要充分利用各地基础和优 势,挖掘百姓增收致富的潜力,走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富民 路子。 2.把创业富民作为最大潜力。在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构成 中,工资性收入是主要支柱,但短期再实现大幅增加难度 不小;转移性收入是既有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不宜增长过 快;财产性收入由于基数小、占比少,目前拉动富民的空 间也不大;只有经营性收入可以靠推动创业创新得到较快 增长。与广东、浙江等省相比,我们主要就差在经营性收 入这一块。差距就是空间。要紧紧抓住创业富民这个“牛 鼻子”,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创业,持续增加居民经营性收 入。 首先,要抓创业“风口”。进入互联网时代,新技术、 新平台、新应用蓬勃兴起,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层出 不穷。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慧眼、创意和能力,到处都 是创业的“风口”。比如,“互联网+”的“风口”。“互 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加号后面可以是任何行业,传 统的也好,新兴的也好,这里面是可以随意想象的创业空 间。随着大数据、5G网络、用户市场的全面到来,互联网 创业正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比如,新消费需求的“风 口”。90后、00后这些“新新人类”个性化、小众化的消 费价值取向深刻改变着未来产品和服务模式,正在带来巨 大的创业红利。老龄化趋势里面也同样蕴藏着万亿级市场 机会。作为党委政府,就是要打造富有活力的创业生态系 统,帮助引导更多的人顺应趋势、找准“风口”,主动创 业、创造财富、成就梦想。 其次,要抓重点群体。推动创业富民,要突出重点群体 的示范带动,使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大军中来。就我们江 苏而言,能不能加快培育这么四支创业“生力军”:一支 是大学毕业生,江苏是全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本专 科在校生171.6万人、研究生15.6万人,南京每10人中就有 1个在校大学生,他们年轻,有闯劲有知识,是最富活力的 潜在创业群体。一支是留学归国人员,我省转型发展对高 层次人才的需求强烈,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 回国创业,来江苏工作的超过8万人,他们有国际视野,掌 握前沿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型业态领域的主要创业 群体。一支是科研人员,江苏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在全国 也是最多的,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20.3万人,其中研 发人员74.6万人,很多科技成果亟待转化,广大科研人员 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优秀创业群体。一支是返乡农民工 ,近年来,我省特别是苏北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就业人 数逐年增加,在1800多万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已经有超过 一半选择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对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 了重要作用,是规模庞大的农村创业群体。要着力推动以 上四类重点群体创业,把现有的创业政策落实好,同时针 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力求政 策支持与创业需求精准对接。 第三,要抓创业培训。不少基层群众反映,由于缺乏创 业经验、创业技能,不会创业也不敢创业。即便是一些高 学历人员,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创业实际也还有一段很大的 距离。推动创业富民,必须抓好创业培训,帮助增强创业 能力。要把群众创业需求搞清楚,开发针对不同群体、不 同阶段创业的培训项目,真正把创业培训工作抓到点子上 ,也可以考虑在一些大学办创业学院,让大学生毕业前再 到创业学院学习一段时间,掌握创业知识。当然,不是每 个人都有创业的能力和条件,对面广量大的就业群体,也 要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扩大覆盖面,提高 适岗能力,提高收入水平。 第四,要抓创业氛围。在信息时代地球是“平的”,创 业也不一定非得走南闯北地跑,关键还是要想办法把创业 氛围营造得更加浓厚。要让群众的心热起来,大力弘扬创 业文化,宣传褒奖创业典型,引导更多群众追寻商机、创 业致富;让群众的视野更加开阔,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 兴媒介,引导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走出封闭、眼睛向外 ,多感受外界的新变化,多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平台,多发 现创业致富的新门路;让群众的创业能力更高,强化政策 配套、能力培训、环境营造,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让群 众敢创业、能创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把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公共服务是一种“隐性财 富”,如果一个地方的居民收入不算太高,但教育、医疗 、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得好,就可以减少居民在这方面的 支出,提高收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