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人民观点)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②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3日 05 版)   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 刚需,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发生后,许多人也在悲痛之中追问 :面对流动社会,公共安全该如何保障?在道德教化之外 ,怎么做才能惩前毖后?对此,近日辽宁省沈阳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法院用法槌作出回应:法治。在3起与之类似的 拉拽公交司机案件中,被告人均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 安全罪。这一结果,让密切关注公共安全的人们感到宽慰 。   本系列评论第一篇《构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刊出 后,引发网友热烈反响。正如网友在留言中写到的,“文明 靠法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应该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不文明行为之所以更为刺目 刺耳,除了社交媒体这个放大器,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 ,信奉法治者越来越多,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这能 从一系列公共话题的探讨中得到印证。面对侮辱烈士名誉 事件,鼓励“骂回去”的少了,呼吁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权立 法者多了;看到因延误而大闹机场,一道起哄者少了,认 可“黑名单”制度者多了;对于警察执法,更多人能站在公允 立场,支持“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宽松软”。对热点话题,公众 的探讨越来越不局限在事实浅表,而逐渐向法治层面深入 ,这是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的体现,也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 的坚实基础。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开车逆行、违法占道停车等 “目中无法”的现象依然不少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存在一 个“文明的剪刀差”: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 上。一些人越来越懂得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却常常对法律 规范表现出无知或冷漠,以致每每“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事实上,珍视自己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随意上网谩骂 ;希望医生重视自己的诊疗机会,不等于一言不合就挥拳 伤医。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 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诱发争端的导火索。正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