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何金平:在全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推进座谈会上的讲话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何金平 (2013年10月1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3年度全省高等学校创新能 力提升计划推进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教 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和教育部2013年度“2011计划”推进座谈会的精神,总 结2012年度全省“2011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和部署当 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改革和 发展工作,为努力提高全省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提高服 务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做出新的贡献。 刚才,朱华山副厅长传达了全国“2011计划”推进座 谈会的主要精神,介绍了江苏省和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农 业大学等2个首批国家认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做法和经验。这 些做法和经验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会议完了以后 ,请各高校认真学习省外的先进经验,分析学校自身发展 存在的问题,为做好下一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 作奠定基础。下面,我就此项工作提以下几点意见。 一、2012年以来工作开展基本情况和初步成效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自2012年3月以来,省教 育厅、省财政厅先后组织或主持召开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 提升计划专题研讨会、"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 部署视频会、“2011计划”宣讲座谈会等,与省级各相关 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研讨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意义、目标 和任务,了解和掌握2011计划的实施内涵、基本要求和建 设模式等。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二)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在教育部协同创新实施 意见的基础上,针对云南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了《 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 ,内容主要包括:实施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中心 类型、基本原则、发展方式、重点任务、项目标准、实施 步骤、组织保障等十个方面的内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云 南省高等学校组建协同创新体的依据和方式方法,以及在 组建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工作,为2011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 了有力指导。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成立了由省教育厅、省 财政厅联合组成的“2011计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011计划”的实施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教育、 人事、财政、科技、资产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得到省 内相关委、办、厅(局)的共同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 施。因此,在原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的基础上,增加了 科技、发改委、工信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目前领导小组 的组成机构正提交省科教领导小组讨论决定。一年来,领 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在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统筹协调 、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上,行动是迅速的,在相关工作任 务完成上是扎实的,特别是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能不 断总结经验,不断查找问题,不断分析原因,不断协商解 决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四)共同努力,成效初显。一年来,首批认定的8个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2个培育中心积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有 关实施方案,在自身优势特色协同创新领域取得了较明显 的成绩。10个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共集聚单位99个 ,其中高校26所、企业33家、科研院所22个、其他单位 16个;聚集国家和省各类科技支撑平台40余个;覆盖学科 领域20余个;在人员方面,参与人数1010人,其中院士 14人,高级专业职称人员79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 79.01%,研究人员914人,占总参与人数的90.5%;筹集经 费3.26亿元,其中企业约占1/3,充分调动了企业行业的积 极性;获得项目604项,经费6.25亿元;发表论文1703篇 ,获得授权专利263项、奖励项目77项,其中国家级5项 ,省部级62项;开展体制机制改革73项,其中人事21项、 绩效15项,经费管理11项,其他26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 出,协同创新中心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区,是政产学研用 发展模式的有效载体,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的优质资源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初步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运 行机制,围绕需求而开展的问题研究初见成效。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还不够到位。通过去年的计划解读活动、 宣讲活动、视频会议等,省内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了协同 创新中心组建和培育的重要性,也对2011计划的内涵有了 一定的了解。但是部分高校至今仍未充分理解2011计划与 项目、与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区别,在思想上还 没有完全实现合作模式的转变。部分高校因为体制机制改 革的难度较大,组建和培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了 停滞的状态。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二)协同创新合作各方动力不足。合作各方由于处 于不同的领域,各自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不一样,任务 分工、责任风险共担不清晰、不明确,使合作各方动力不 足、活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一是协同创新同其他技术创 新活动一样,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协同各方都存在风 险,因此资金来源成为协同创新中的一大难点。二是各协 同方取得成果以后,因为缺乏与之相应的配套政策,利益 的分配就成为协同创新的第二大难点。三是由于合作各方 人员组建、调整等政策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导致人事政策 的制定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充分认识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协同创新 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通过推动创新主体间突破壁垒 实现深度合作,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 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当今世界,协同创新越来越成为科 技创新活动最为鲜明的特征,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保持科 技创新优势地位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 ,世界许多国家纷纷调整科技部署和创新模式,大范围、 大跨度整合创新资源,在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展开布局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协同创新是云南快速提升创新驱 动能力、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的现实途径,也是云南高等 学校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总揽性抓手。随 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创新主体异常活 跃,各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这对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组 织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云南作为欠发达省份,高等学校 的创新力量相对薄弱,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借梯登高 、巧借外力,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 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才能加快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整 体效能,缩小与国内外高校发展的差距,赢得未来高校发 展的主动权。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的潮流,大幅提升我省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 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产 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客观需要,是顺应云南省加快创新驱动 发展的战略举措。全省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 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扎实抓好推进协同创新各项工作。 (二)牢牢把握推进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集成资源 ,着力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团队、项目和基地建设,强化 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 体系,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加快科学发展、 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云南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因此,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过程中,一是坚持以发 展需求为导向。把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置于首位 ,积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 态环保、民生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重大需求和问题 ,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 结合。二是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化高等学校改革、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增强高等学校作 为牵头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合理流动、高效利用。三是坚持以开放合作为路径。适应 国内外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日益加快、创新资源要素流动 不断加速趋势,着力建立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的开放合作 体系,大力吸收国内外创新资源为高等学校所用,走出一 条开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