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中国共产党昆山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加快推进全面转型升级 全力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 ——在中国共产党昆山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姚 林 荣 2016年7月25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昆山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十 三五”发展征程全面开启、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进入 决胜阶段召开的,意义十分重大。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 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委和苏州市委决策部署 ,认真总结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 后五年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 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深入践 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面转型升级,全力争当 “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牢牢保持全国县域经济 领头羊地位。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昆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 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市委坚持以党的十八 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团结带领全市各级 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推动“昆山之 路”从头越、“五大发展”走在前,全力当好“两个率先 ”、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全力打造国际现代产 业、中国和谐幸福、江南人文宜居“三大名城”,保持了 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稳增长促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 升。地区生产总值从期初的2100亿元增加到3080亿元,成 为全国首个跃上3000亿元台阶的县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从163.2亿元增加到28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 7.8%上升到9.2%;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8.6%、52.7%和100.4%;外贸 进出口在逆境中保持正增长,为全省和苏州外贸稳定作出 了积极贡献;累计新增到账外资77.5亿美元、注册民资 1270亿元。昆山连续多年稳居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 县第一,荣获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调结构抓创新,转型升级成效明 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昆 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两岸电子商务合 作等试点有序推进。昆山高新区被列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 示范区核心区,阳澄湖科技园建设有序推进,两岸青年创 业园等众创空间加快建设。旅游度假区实质性运作。制定 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全市拥有高新 技术企业803家,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 高20.3和1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 。共认定总部企业108家,累计70家企业上市挂牌。五年来 ,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35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 2.9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 期初的5.9件提高到31.4件,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各类城市 第11位。全市人才总量达33.7万人,102名国家“千人计划 ”人才、83名省 “双创”人才、10个省“双创”团队在昆 创新创业。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惠民生补短板,人民生活更加幸 福。大力促进富民增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755元 ,年均增长1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文化艺 术中心、昆山中学新校区建成投用,东部医疗中心、西部 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启动建设,昆山当代昆剧院组建 成立,“汤尤杯”世界羽毛球赛成功举办。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区域化实践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深化平安昆山、法治昆山建设,建立市社会管理服务中 心,创新推出“公众评判庭”,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纠纷 ,成为全省首批法治建设示范市。不断健全安全生产责任 体系,把每年八月定为“安全生产检查月”,实现安全生 产监管常态化制度化。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强功能优环境,城乡发展更趋协 调。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镇村布局、综合 交通等规划,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 达72%。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建成投运,中环快速路 建成通车,马鞍山路东延等工程全面完成。昆山杜克大学 一期建成开学。大力实施美丽村庄和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 ,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 黑臭河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创建明镜荡国家级 水利风景区。加快“四个十万亩”上图落地,农业现代化 水平稳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进绿化“增量提质”,城市绿 化覆盖率达43.9%,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 林城市。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抓改革破难题,发展活力不断增 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张 浦镇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国家级综合行政执 法体制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市场监管、商务和交通运输基 本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执法。创新设立中心城区四个城 市管理办事处。整合企业投诉处理中心、“马上办”等机 构,成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推进新昆山人文化本土化、 身份市民化、服务均等化,制定实施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 就地入学管理办法。商事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在省内率先 实现“三证合一”全覆盖。深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国有企业调优结构、做精主业、做大规模。全面实 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改革,率先开展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推广新型合作农场经营模 式。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转作风强队伍,党的建设全面加 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创新开 展“践行‘三严三实’、我为‘昆山服务’做什么”专项 教育,建立完善履职保护、绩效考核、创新激励、责任追 究“四项机制”。注重学做结合,认真开展“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各级领导 班子。强化服务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各领域 党建工作创新。市委党校被中组部列入全国十大党员教育 培训示范基地。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重点 领域和关键环节源头治理,抓好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落 实,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 作领导,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统战 、群团、人武、双拥等工作实现新发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的最大体会是:以艰苦创业、 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核心内涵的“昆山之路”精神,始 终是引领和推动昆山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和活力源泉。过 去五年,尽管昆山发展已处于较高平台,但我们不满足、 不停步、不懈怠,以“昆山之路”从头越的气魄,立足新 起点,瞄准新目标,攀登新高峰。过去五年,尽管经济形 势复杂多变,但我们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志气、勇于创新 的勇气、争先创优的锐气,条件有利时,抢抓机遇、乘势 而上;困难较多时,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坚持不懈调结 构、抓创新、促转型、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过去五年,尽管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遇到的 考验前所未有,特别是“8·2”事故的惨痛教训和严峻考 验,但正是有“昆山之路”精神的强大支撑,全市上下的 发展信心没有丢,干部队伍的精气神没有垮。在新的发展 阶段,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弘扬“昆山之路”精神,全 面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和潮流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赋予新内涵、开辟新境界 ,让“昆山之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五年来,各级领导对昆山发展都寄予厚望,特别是习 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再次提到,“像昆山这样的地方 ,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这 是对昆山发展最有力的鞭策和鼓舞。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 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和江苏省委、苏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 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 班子打下良好基础、全体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 ,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的结果,是广大台商台胞以及海内外客商积极贡献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中共昆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 党员、干部、群众,向所有为昆山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界朋 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 的问题和挑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层次水平 仍显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强,人才支撑能力仍显不 足,转型升级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 务产品供给不足,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群众反映强 烈,居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化 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诱发社会矛盾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形势 依然严峻,城市安全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存在 薄弱环节,少数基层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意识还不够强,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 提高,部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责任担当意识有待进 一步强化。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全力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 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昆山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有了新的提升,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 展优化,为昆山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了有利条件和 重要支撑。今后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昆山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 ,对照“强富美高”总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进取 精神,创新实干不动摇,全力转型求突破,推动昆山经济 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 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 ,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核心,深入推进“昆山之路”从 头越、“五大发展”走在前,努力建设在长三角城市群中 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宜居城市,率先全 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探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 设新征程,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牢牢保 持全国县域经济领头羊地位。 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对照“经济强、百 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要求,确保到2020年 ,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 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外贸进 出口保持平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 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55%和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 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 重达3.5%,科技贡献率和人才贡献率分别达67%和50%;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 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以内;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完成上 级下达任务,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73%,PM2.5浓度均值 下降至每立方米45微克;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0%以上,法 治建设满意率达93%。努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国内有地位的 先进制造业名城,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与国际规则深度接 轨的开放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研 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国际文化旅游休 闲度假胜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城市、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要实现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五个牢牢把握”: 一是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 关键。只有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改善才有保障,和谐稳定 才有基础,社会文明才有根基。我们要保持全国县域经济 领头羊地位,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转型升级创新发 展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要保持经济总 量的适度增长,更要实现经济质量的加快提升,着力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 二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动力。要顺应发展趋势,抢抓 发展机遇,更大力度推进发展理念、路径、举措和体制机 制创新。要强化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制度 创新,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 向。要发挥沿沪对台优势,依托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 验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战略平台,推动重点 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充分释放改革创新的红 利,以改革创新的率先保障发展的领先。 三是牢牢把握民生根本目的。民生改善是我们所有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干事创业,都要从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出发,都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 我们要善于听民声,既要经常听、深入听,更要听得到、 听得进,切实把群众最想办、最困难的事情搞清楚。我们 要善于解民忧,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切实把群众反映最 多、最强烈的事情摆在前面、尽快解决。我们要善于聚民 心,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展、共建美好家园,让全 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牢牢把握稳定首要前提。稳定是繁荣的基础,没 有社会大局稳定,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昆山人口基数大 、企业数量多,保持社会平安稳定更具紧迫性。我们要时 刻警钟长鸣、未雨绸缪,处理好企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 护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好群众在公共服务、动迁安置 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 加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更加注重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全 力维护城市长治久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五是牢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 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领导干部要有政治纪 律,也要有百姓情怀;要严格贯彻上级要求,也要积极呼 应群众期盼;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寻找和解决工作中的 短板。我们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决破除 “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的消极状态,不断强化主动 作为、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坚决破除“小胜即满、小富 即安”的安逸心态,不断强化永不自满、永不停滞的进取 精神;坚决破除“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的漂浮作风,不 断强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进一步提振干部 队伍精气神,凝聚推动昆山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增创发展领先优势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 新、依法治市,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原则,加 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全面 增创新一轮发展的领先优势。 1.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总量质量双提升。顺应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趋势,按照江苏建设“一中心”、“一基地 ”的要求,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为重要 抓手,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城市经济生机与活力。 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在保持总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 率的前提下,切实发挥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协 同拉动作用,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关键 ,坚持外资、国资、民资并重,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功能 项目、民生项目投入,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尤其要强化产 业项目的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资 源占用少、效益产出高、税收贡献大的产业项目,以投资 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把稳定外贸出口作为支撑 ,进一步加强出口产品质量、品牌和营销渠道建设,鼓励 企业扩大外贸市场,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 ,促进一般贸易向自有品牌、自主创新产品转变。把促进 大众消费作为基础,瞄准新的消费业态发展,突出信息智 能、健康养老、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绿色生态、农村新 兴消费等热点领域,鼓励线上线下商业业态融合发展,培 育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把优化企业服务作为保障,坚持 问题导向,深入企业一线,动态掌握企业产品销路、订单 、库存、融资、用工等情况,创新服务、多措并举,及时 有效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以实 际行动助推企业稳定发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着力完 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 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加快产业高 端化发展。进一步做优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 业,不断强化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 竞争优势。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新材 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以制造业两端 延伸和服务分离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 现代金融、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旅游综合体、 乡村民宿建设,推动旅游由古镇游向乡村游、观光游向休 闲游转变。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全面推广新型 合作农场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都市农 业。加快智能制造推进步伐。学习借鉴工业4.0经验,落实 《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 方向,加快推进机器人制造、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装备 智能化改造提升。强化机器人产业基地载体功能,以智能 装备及关键部件制造、技术和软件支持、系统集成与服务 等为重点,加大项目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形成机器人及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顺应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积极 鼓励现有企业加快“机器换人”,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 化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 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两化融 合”中的平台作用,以“互联网+”协同制造、创业创新、 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为重点,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 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构建网络化、智能 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生态体系。 完善创新产业生态。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为契机,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创新创业机制,促 进高端要素集聚与高端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强化企业创新 的主体地位。引导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技术 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提升 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常态化的政企对话咨询制度,发挥 企业在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等公共创新决策中的重要 作用。深化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加强集聚人才和智力资 源的制度设计,完善优才计划政策体系,健全更加开放、 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深度推进与国内外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集聚高层次领军 人才、高水平科技人才、高素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