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蓝绍敏: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2019年) 南京是全国重要科研教育基地,拥有众多大学大院大 所,人才和科教优势比较突出。如何把人才的“活水”、科教 的“长板”引向创新,提升南京在全国全省创新体系中的位次 ,既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南京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推动高 质量发展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去年以来,我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最突出的是“三个意想不到”:第 一个意想不到,是社会各界参与创新名城建设的热情不一 般。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例,去年初,全市计划新增新 型研发机构100家,最终成功签约了208家,孵化引进企业 951家,带来新增投资34.12亿元。第二个意想不到,是创新 名城品牌对创新人才的吸引效应不一般。去年初,我们计 划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20万,到年底最终新增34.15万,平 均每天有近千名大学生到南京工作、创业。第三个意想不 到,是创新名城建设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一般。去年,我 们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攻方向,到年底,全市净增 高新技术企业1282家,增长近70%,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也达到17%,总量首次突破 1万亿元。在2018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中,南京跻身创新 第一梯队;我们着力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的做法,获 得国务院通报表扬。 回顾一年多来的火热实践,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之所以 能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紧紧围绕习 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江苏时提出的“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 、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 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要求,不断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着力打通精准对接通道,从而为创新驱动发展 提供了澎湃动力。 一是坚持把建设创新名城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发 动机”,努力推动科技同经济精准对接。我们在创新名城 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始终把加快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 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目标设定 上,把“科技与产业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培育创新 企业和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等反映科技与经济结合程度的 指标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在核心支撑上,提出建设综合性 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中心,其中,综合性科学中心重点聚 焦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供更多高水平的源头供给,科 技产业中心把科技作为产业来打造,以科技产业的突破来 带动整个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在路径选择上,把“两落地 一融合”等十项工程作为关键举措,聚焦动能转换中的堵点 突破,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互动。在创新名城建设带动 下,南京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去年,我市地区生 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1%。 二是坚持把打造产业地标作为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 合的“先手棋”,努力推动创新成果同产业精准对接。去 年以来,我们把打造产业地标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 手和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植根创新链驱动产业 链,全力推动产业发展由宽泛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由企 业集群向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转变。在产业地标打造培育 过程中,我们不仅追求产业规模总量增长,更注重产业高 度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注重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活动的支撑,注重为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提供最好的 生态环境。在这样一个思路的引领下,我们确定并重点培 育的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两个产业地标,目前都已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我们也正在对人工智能、软件 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加快制定培 育计划,目标是3—5年或稍微长一些时间,形成若干个“全 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为创新名 城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是坚持把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高 平台,努力推动创新项目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