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让“文化阳光”普照百姓生活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让“文化阳光”普照百姓生活 周仕兴 吴 琪 2020年02月06日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摘 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 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城乡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 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 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 、边关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推动文化服务和文化 事业发展繁荣,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 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厚植文化底蕴,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各族群众获得感不断增 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惠民工程 “预防病毒要记牢,身体健康最重要;出门要把口罩戴 ,防止发热和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 来,广西东兰县“广西歌王”张玉新和搭档韩兰英,主动到该 县融媒体中心录制壮语和汉语山歌,制作成音频和视频 ,通过气象大喇叭、巡回宣传车、应急广播等在城乡社区 街巷进行宣传,首首贴近生活的山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 这是广西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疫情发生以来,遍布全区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了宣传 防疫知识的主渠道、好帮手。 而相较于疫情期间的宁静,平时每当夜幕降临,社区 的大小文化广场,广场舞、韵律操等群众性娱乐节目轮番 上演;逢年过节,“乡村大舞台”前聚满十里八乡的村民;文 化集市里,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人“传帮带”,优秀人才辈出 ,民俗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漫步八桂大地,处处感受到 公共文化发展的温度、力度和速度。 1.发挥体系优势 打通疫情防控宣传“最后一公里” “亲戚邻里间莫要串门,莫摆婚丧嫁娶酒席。尽量莫出 门,出门必须戴口罩……”连日来,这样一段方言宣传录音 ,在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瑶族乡各社区、村反复播放。 村民黄远武说:“人人听得懂、能理解,大家都自觉遵照执 行。” 疫情当前,社区和乡村是疫情防控薄弱点和关键点。 广西充分发挥全区11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2322个村级公 共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利用宣传栏、大喇叭等设备设施 ,同时发挥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开展线上服务,创编 快板、山歌等,打通疫情防控宣传“最后一公里”。 “这主要得益于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何晓萍说 。近年来,面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薄弱问题,广西根据实 际,以“因地制宜、舍大取小”建设策略,选择实施灵活机动 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 2008年,来宾市创新实施农村“三求”(求乐、求知、求 技)文化惠民工程。经过实践,2013年成功创建首批国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探索推出欠发达地区推进村级 公共服务建设“五个一点”筹资方式:上级支持一点、财政划 拨一点、部门帮扶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 ,在“经济洼地”上建起“文化高地”。 “我在这里学到很多养殖、种植知识。”来宾市象州县大 乐镇大乐社区村民韦静军,通过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学习 和接受技术培训,成为远近闻名的种养专业户,还带动数 十户村民脱贫致富。 为了让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好、用好、管好,来宾市 实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建立了文化志愿者选拔、 培训和激励机制,通过送政策、送图书、送演出等“文化八 送”,广泛开展“文化结亲”等系列公共文化活动。至2015年 ,来宾市率先在广西建成阵地全覆盖、体系完备、服务高 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西以来宾模式为样本,大力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在全国建设了较为领先的基层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何晓萍介绍,广西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 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按照“六个一”标准,即一栋文化综 合楼、一个舞台、一个篮球场、一个宣传文化墙、组建一 支文艺队和一支体育队,推进项目建设,使之成为群众精 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和施展文体才华的大舞台。 2.坚定文化自信 唱响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 ,都是三姐亲口传。”柳州市鱼峰山与壮族“歌仙”刘三姐有 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每逢节假日,成千上万的人们汇集在 鱼峰山下,举行大型歌圩活动,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形 成“鱼峰歌圩”。 2013年底,“鱼峰歌圩”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 项目创建资格。柳州市鱼峰区以此为契机,实施了文化馆 新馆、文化广场龙头阵地、特色文化街区等八大工程建设 。建立财政支撑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社会资源整合机制 ,通过开放活动舞台和平台、建立民俗主题活动体系、发 展网络歌圩等措施,引导群众参与,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网 格化。 鱼峰山下对山歌,雀儿山脚吹芦笙,龙潭公园跳瑶舞 ,社区居民打油茶……为打响“鱼峰歌圩”文化品牌,鱼峰区 以鱼峰公园“歌圩广场”、窑埠古镇为核心,以各街道、社区 文化广场、“鱼峰歌圩”示范学校为补充,按照“鱼峰歌圩”主 题活动四季行为主线,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鱼峰歌圩”文化 节、“柳江之夏”鱼峰专场文艺演出、“立鱼欢歌”广场文化节 等群众文化活动,促进非遗文化传承。 “从前三姐去传歌,走村串寨过山河。现在通过互联网 ,鼠标一动就唱歌。”进入新时期,山歌文化通过互联网与 年轻人产生新的连接。鱼峰区利用“柳州音乐网”开设了“鱼 峰山歌台”,为广大山歌爱好者搭建一个对歌、赛歌、交流 山歌的“网上歌圩”,探索一条利用网络山歌传承民族文化、 调解邻里纠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途径,受到居民和 网友的喜爱。 “小小花朵人喜爱,小小歌手巧又乖。歌声飘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