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扎根中国大地 奋进强国征程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2019-09-22 70年,弹指一挥间。 70年前,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历史图景仿佛在昨日 ;今天,一片生机、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已然展开。 7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数次调整:配合国家“一五 计划”,1952年到1957年开展院系大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 ,炸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1998年高校扩招,更多 的人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 度改革、“双一流”、振兴本科教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 的改革举措成效凸显。 变的只是形式,未变的是初心。扎根中国大地,为国 家图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社会育人才,70年来高等教 育始终与共和国同向同行。 新中国,新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4亿人口中有八成是文盲 ,人均受教育年限1.6年。1949年,我国仅有高等学校205所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全部在校生不足12万人 ,其中工科在校生只有3万人……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序幕已经拉开。 1953年我国颁布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仅 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方面就需要技术人员30万,而 已有技术人员包括见习技术员仅14.8万,缺口达15万;当时 的工科院校和工程技术系科每年仅能招收新生1.6万人,整 个“一五计划”期间,只能向国家输送不到5万名毕业生,不 足当时工业建设实际需要的25%。 规模小,培养学生数量少;学校类型结构不合理,文 重工轻,师范缺乏;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比例不协调 ;多数院校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地区结构布局不合 理……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显然不适应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后,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的要求。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 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 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 如今已88岁高龄的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范祖德,回 忆起1955年被上海市委抽调到上海交大电力系任党总支书 记的过往,记忆最深刻的仍是当时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热 切与急迫。 当时上海交大已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运输 管理系调整到北方交通大学,财务管理系调整到上海财经 学院,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个系的师资、设备除留 下工学院教学所需之外,调整到复旦大学等校。 在发展教育、适应国家工业建设的方针指引下,上海 交大的招生人数从1950年的851人发展到1956年的2194人 ;毕业人数也从1950年的540人扩展到1956年的1350人,增 长了1.5倍,直接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专业对口的技术人 才。 “重新审视67年前进行的院系调整,可以清晰看到新中 国高校为探索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而走过的艰辛 历程,同时它也成为我们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线索和 注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吴 霓说。 依据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急需,借鉴苏联 发展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快速培养对口人才的经验,历时 6年调整,到1957年时,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其中 ,综合大学17所、工业院校44所、师范院校58所……基本 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顺 应了中共中央关于高等教育“要很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 需要,特别要配合工业建设的需要”的要求,为国家培养了 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 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奏响“春天的故事” “文革”10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的全国普通高等学 校统一招生制度被彻底否定,全社会没有了学习知识的动 力,国家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 “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 整整落后了20年。”邓小平的话言犹在耳。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 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 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 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 试。 得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黄大年还是广西第六地 质队的物探操作员;12月,他和全国570万名考生一道,从 矿山、乡村、工厂等各个角落出发,涌向高考考场,最终 27.3万人走进大学。 黄大年顺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后来 ,他成为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带领团 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1978年,全国报考青年总数又激增至615万人,共有 40.2万名新生考入大学,越来越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也敞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1978年6月,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汇报时作出了关于扩大 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 搞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 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此,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从 1978年第一批52人启程赴美,到如今中国已有500余万人到 海外留学,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留学生也已成为中华民族复 兴和中国连接世界的生力军。 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的先声,出国留学是中国开放的 前奏。自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 音,科教兴国逐步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 尽管高考恢复,但由于没有完善的学位制度,当时我 国只有留洋博士,没有本土博士,严重阻碍了我国高层次 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对此,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 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被最终审议通过 ,确定了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级学位,并在学位分级 、各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严格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等方面作 了规定。这一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独立培养、选拔专门人 才,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1983年5月2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见证了新中国首批 18位博士的诞生。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目标。 然而,作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 渠道,直到1998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780万,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仅为9.8%,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 育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扩招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1998年全国高校的 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则招生159万人,比1998年增加 了51万人,增幅达47.4%;到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 32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正式进入大众化 阶段。此后,这一数字仍大跨步增长, 2 0 1 0年达到 26.5%,2018年达到48.1%……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快速 迈进。 伴随扩招,过去“条块分割、部门办学”的旧体制,已经 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共建、调整、合作、 合并”的管理体制改革,使高等教育走向了“三级办学、两级 管理、以省为主”的发展路径,极大调动了中央、地方及社 会各方面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幅提 升。 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1992年国家提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 )高等院校”(“211工程”),以带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 1998年又决定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 高水平大学(“985工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 挺进。 高校扩招的同时,质量提升也是重要建设目标。新世 纪初,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教师、学生对教学投入不 足等原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受到国家乃至社 会各界的关注。 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 改革工程”的通知》,启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 量与教学改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