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70年渭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坚定的道路 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渭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经济篇 ) 通讯员 雷 鸣 渭南日报 记者 周海燕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 程;70年,波澜壮阔。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渭南,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 化。为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 ,《财经周刊》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篇 ,着重以数字展示我市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 就和宝贵经验,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筑 伟大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经济 萧条,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工业基础薄弱,仅 有几家打包厂、小纱厂、面粉厂、化工厂及小煤窑、手工 业粗瓷窑。散布于城乡的手工业作坊,仅能生产简单的小 农具、粗糙的日用杂品和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交通运 输业也很落后,仅有陇海铁路过境。城镇极其简陋,人民 生活贫困不堪。 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国家经济建设处于恢复时期 ,建设布局的重点由沿海转向内地。全国156项重点工程 ,陕西布局达24项。处于陕西东大门的渭南市,受三门峡 水库设计方案的影响,没有布局工业建设项目,仍然以农 业为主。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的示范、应 用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逐步推行,使农业生产的规模和 效益不断扩大、提高;为农业服务的农副产品加工及农机 具修造业也应运而生,发展较快。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 自然灾害严重,和全国一样,全市经济发展处于困难时期 。从1962年到1965年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 字方针指引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得到新的 恢复和发展。 “三五”到“六五”时期以后,是渭南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 重要时期。1963年后期,国家对三门峡水库运行方案进行 了调整,使全市大部分县市(即335米高程以上地区)退出 水库淹没区。国家和陕西省在陇海铁路沿线和渭北煤田 ,布局了以民用机械、煤炭、电力、冶金为主的建设项目 ,同时加强了交通和农业建设,地方也投资建设了轻纺、 建材、化工、食品等工业行业,逐步形成了渭南工业布局 的雏形。这一时期相继建成投产了一批重要项目,主要有 :渭北三大煤田,秦岭山区的钼矿、黄金矿,韩城和秦岭 电厂,纺机、印机、林机、压延等工业项目;交口抽渭、 薛峰、石堡川、湭河水库等农田水利项目;西韩西延铁路 和西潼、西禹公路交通线路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经济建设进 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农业发展形势大好 ,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