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于沛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 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从这一 历史观出发,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规律性内容进行解读的科 学成果。今天,人类早已生活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 ”时代,即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相连的全球化 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一步 科学分析并揭示了当今世界历史进程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站在世 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 ,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 得更加美好。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与以往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根本不同,马克思世 界历史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世界历 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物质基础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它 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 为前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由原始封闭的 民族历史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 人类不断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 的过程,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资本 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形式只是为人的彻底解放准备了前 提条件,而不会使人获得彻底解放,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 下,才能克服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人的 解放;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部 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等 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产 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 然趋势,世界历史的本质是走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了一 个长期艰辛的探索过程。他先后做了7个编年史摘录,撰写 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 的雾月十八日》等历史著作,而直接阐释世界历史理论的 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 识形态》对“世界历史”的涵义作了明确界定:“各民族的原 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 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 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共产党宣言》运用唯物史观揭示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阐述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 主义的历史趋势。《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世界历 史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之后马克思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 完善,比如《资本论》就进一步阐释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晚年还留下了两部研究历史的 笔记:一是《历史学笔记》,主要是对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 17世纪欧洲的历史作了批判性评述,其主要关注点是:封 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起源 ,资产阶级为确立自己的统治所进行的斗争,与这一时期 欧洲历史有关联的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历史。二是《古 代社会史笔记》,对公元前1世纪之前欧洲历史的主要内容 作了详细的研究性摘录。从马克思的这两部历史学笔记可 以看出,他是如何从“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形态划分理论 ”、“社会转化理论”等方面,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如 何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论断进行了修正;如何丰富和发展 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同盟军、东方革 命与西方革命的关系等。 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价值 。在原始社会,人类历史处于封闭状态。大约自公元前 4300年,首先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开始了氏族制向阶级社 会和文明时代的过渡。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 社会,奴隶制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 定了这些国家的生存环境及彼此之间的“封闭状态”。在古希 腊,公元前8至公元前6世纪曾经出现了“海外大移民”运动。 但是,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看,这并没有改变当时人类历 史的“封闭状态”。在封建社会,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动范围 和交往联系虽然明显扩大了,但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 建社会的基础,其本质是封建主对大部分土地的占有和对 劳动者的不完全占有。因此,封建经济仍然是一种自然经 济,这就决定了人类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行程,仍然没有从 民族性、地方性的历史转向普遍性、世界性的历史。 马克思说:“虽然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 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 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从这时到18世纪中叶英 国工业革命,是封建制度瓦解、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 手工工场发展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各个民族之间开 始有了交往,并逐渐成为经常性的交往。荷兰在16世纪末 ,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 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封建主义 生产方式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这在更广范围内,推 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科学分 析了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指出这只是人类历史发 展的一个阶段,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必然历史过 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把人从封建制的束缚下 解放出来,这是一个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无法 解决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用来推 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 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 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随着大工业的 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 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 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同时 ,马克思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深刻批判了殖民地制度:“当我 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 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 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 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既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 ,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其中,黑格尔哲学 就是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和《 历史哲学》中,第一次系统阐发了他的世界历史思想。黑 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 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 断地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 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从“绝对精神”、“世界精神”或“自 我意识”出发,把人类历史理解成神的理性的实现,把实践 活动中的人类历史变成了神秘的、抽象的历史。马克思世 界历史理论的主题,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的 科学分析,论述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因此 ,马克思虽然从黑格尔的哲学出发,但无论在逻辑起点上 ,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根本超越了它。 二、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生产力革命和交往革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 在的,作为世界历史的历史是结果,而其形成的根源、前 提和动因,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 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又 会扩大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又形成了世界 市场,世界市场则加快了各个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形成 世界历史。 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交往也随之改变,逐渐变成世界 性的交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的重要内容之一。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形式,有利于促进 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 约着交往的水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难看到这样一种 规律性的现象:孤立、封闭、隔绝,总是和落后的社会生 产力水平联系在一起,反之也如此,即交流、交往、开放 ,往往是和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客 观存在的辩证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本身又是以个 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 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实 的物质生产,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 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交往主体 ”的人的素质也在适应世界历史中全面提高。在一定意义上 说, 世界历史的形成,就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现代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过程。正是在不断交往中,人 类历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共产主义 理想也从一国走向多国,将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发展,开始突破民族的地域性局 限,亦即历史最初向世界历史转变,大体始于16世纪。随 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对 海外商贸利益的追逐日益加剧,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 了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世界交往,引起了狂热的殖民扩张 和商业革命,直接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指出 :“冒险者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 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 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为建立和扩大世界市 场,就必须消灭各个国家和民族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那 些地域的和人为设置的种种障碍,都被资本的膨胀和扩张 所冲破,资本主义为自身的发展获得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各个民族的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历史。随着历史转 向世界历史,人自身也同时从地域性的封闭条件下的个人 ,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 一般认为,近代以来,人类历史上因生产力的迅速发 展,发生了数次改变世界的生产力革命。第一次生产力革 命,即人们常说的工业革命。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 利用、机器装置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 摇撼旧世界的三个伟大杠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 最终确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工商业 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共产 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 多,还要大。”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条件下,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由最初“个人彼此之间 ”的关系发展为地区之间、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关系。资 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 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 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世界越来越成 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电工 技术革命。恩格斯指出,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 ,生产力将因此得到大发展,以至于越来越不再需要资产 阶级的管理了。这次生产力革命,把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 推进到电气时代。到了20世纪初,各种电气产品如雨后春 笋般涌现出来,引起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革命性变化。电 工技术革命不仅带动了一个由电力、电器、化学、石油、 汽车工业所组成的新工业群的出现,也使经过新技术改造 的钢铁、造船、采矿等旧工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得 到快速发展。重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