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10条硬核经验:让你为写材料付出的努力更有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10条硬核经验:让你为写材料付出的努力更 有效 最近,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标题挺长——《“最美大学女校长”刷屏,颜 值惊呆网友:人的努力,可以有多可怕?》。文中以汕头大学现任女校长姜虹教授 等成功人士的成长史为例,说明了一个人该如何努力,才能走向成功、收获成功。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想: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努力≠成功。为什么有的 人很努力,可就是没有成功呢?除了天赋,除了机遇,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以写材料为例。通常,我们会用这么一些要素来衡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 ——时间。看起来,时间付出与努力程度是成正比的。我们写材料 ,“5+2”“白加黑”是常态。你就是再能写,查资料也好,打字也好,总需要时 间吧?但是,写材料还有个效率的问题。同样写一个材料,有的人三下五除二就写 出来了,甚至一气呵成、倚马可待;有的人则半天写不出几行字,出工出力不出活 ,就算出了活,也只是交得了差而已,文章出不了彩。抛开写作水平不说,这就涉 及到时间利用效率的问题。事实证明:浪费的时间≠努力。 ——数量。要把文章写好,必须多写多练。从这个意义上说,写的种类之多、 篇数之多与努力程度是成正比的。但也不尽然。有的人天天都在埋头苦写,写的年 头不短,产出的材料也不少,但采用的不多,写作水平进步也不大,原因就是有数 量没质量。这样的写作,其实是“写而不作”,更多的是在搬运文字、组装文稿 ,属于“劳动密集型写作”,附加值不高。这就说明:低水平的重复≠努力 。 由此看来,要把材料写好,不努力不行,只是努力也不行,还必须注重效率和 效力,避免“无效努力”,减少“低效努力”,追求“高效努力 ”。那么,哪些写作行为属于“无效努力”“低效努力”,怎样的行为才是“高效 努力”呢? 在写材料上的无效努力,从结果导向看,就是写出来的材料得不到采用。究其 原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行文方向不正确。我经常说:“方法不对,干活很累;方 向不对,一切白费。”写材料的时候,无论运思还是行文,如果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往下怎么写,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写材料上的低效努力,就是效率低、效果差,努力程度与写作质效不成正比 。写作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状态和水平,与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也有很大 关系。态度决定状态。从写作态度来看,赶鸭子上架,心不甘情不愿,难免精神懈 怠、消极应付,这样的“被努力”甚至是“伪努力”“假努力”,效率和质量是上 不去的。从写作水平来看,写作能力是“外功”,业务能力是“内功”;写作能力 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写作方法、写作习惯、写作经验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哪方面有 短板,都会降低写作效率、影响材料质量。 讲了这么多,到底怎样才能让材料写手们付出的努力更有效?回首走过的路 ,我梳理出这么10条“硬核”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验1: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条经验,出自一个典故,说的是有个老农为了教育孩子,让两个儿子去砍柴 ,给了他们每个人一把钝刀子。大儿子很勤快,一大早就上山了,不停地砍呀砍 ,可一整天下来,只砍了一小担柴。小儿子很聪明,先去邻居家借磨刀石,磨了一 上午的刀,然后只用半天时间,就砍了满满两担柴。这就说明:只要准备好工具 ,掌握正确的方法,做事就可以事半功倍。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说的也是这个 道理。封建社会把文职官员、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我们现在称为“笔杆子 ”。刀也好,笔也好,都是工具。工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 写材料的人,不仅要常磨刀、勤磨刀,让手中这把刀笔越磨越亮、越磨越利 ,甚至要像武侠小说中写的那样,把刀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人刀合一,这样才 能在需要出刀的时候,随心而发,如臂使指。 虽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也许在你磨枪的时间里,别人已经把活儿干 完了,或者领导根本等不及你把枪磨好。 所以,真正努力的材料写手,都是时刻准备着,不是在写材料,就是在为写材 料做准备。平时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常练刀,随时握刀待战,这样写时才能快刀斩 乱麻、快笔出美文。 经验2:十分材料三分学、三分想、三分写、一分改 这条经验,和上一条经验具有一定的承接性,都涉及到时间和精力分配的问题 。“磨刀”的时间,就是学习、练习、储备的时间,就是吐故纳新、加油充电的时 间,就是扩大大脑内存容量、更新操作系统、提高CPU处理速度的时间。“刀”磨 好了,面对“砍柴”的任务,也不能提刀就砍,要先琢磨一番怎样砍才能省时省力 、又好又快,这方面花的时间和精力,再多也是值得的。 如果写一个大材料,或是对所写内容不够熟悉的材料,我会把六成左右的时间 和精力放在动笔前,其中三成左右用于“学”——收集和学习与所写事项密切相关 的红头文件、领导讲话、经验材料、统计资料、调研报告,以及与所写材料类型相 似的文稿,等等。这和平时的学习不一样,属于“加强型”,目标更明确,内容更 聚焦。还有三成时间和精力是用于“想”,也就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直到形成 自己比较满意的思路框架或写作提纲。到了真正动笔的时候,用于“写”的时间和 精力,大致只占三成。最后,再把一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改”。 这个3:3:3:1的分配比例,是大致比例、参考比例,不是绝对比例、固定比例 。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材料写作的难易程度、对所写内容的熟悉程度等,作出灵 活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我主张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和“想”上,在 “写”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要多于“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精力上的浪费 ,降低努力的效力。 经验3: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写材料,常常是受命写作,受命于谁,写作的思路就要服从于谁,文章的风格 就要适应于谁。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我手写领导心”,需 要从领导高度想问题,用领导眼光看事物,从领导职责谋工作,按领导风格落文字 。如果动笔之前不能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写出来的材料不合领导心意,一切努力都 是无用功。 当然,“由东”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没有发挥的空间,没有一点儿自主权。常言 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由东”与“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