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五把符号锤:口语的韵味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 第五把符号锤:口语的韵味 今天,我们来讲讲第5把“符号锤”——口语的韵味。这个韵味来自哪里?我 觉得可以从以下3方面来看:第一,这个韵味来自于“声音”。语言的第一属 性是什么?不是文字,而是声音,这就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所强调的:口 语处于首要地位!是先有口语,还是先有文字?肯定是先有口语。人类历史上 有数以万计的语言,只有106种语言使用过文字或产生了文学。现存的3000种 语言中,大约只有78种语言有书面文献。交流的本质是“声音”,就算你在 阅读文字的时候,脑子里也会不自觉响起一种声音。不信的话,现在就可以 试一试。所以,语言首先是一种口语现象,“口语”在一切交流中都处于首 要地位。第二,这个韵味来自于“传播”。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来看,概 念最大的是语言,然后是文字,文字下面又包含口语文字、书面文字。但归 根结底它们的根本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播”,凡是与这个中心目的相 违背的,都是耍流氓。讲一个“秀才买柴”的故事。一个秀才看到一个挑担 卖柴的,喊道:“荷薪者过来。”卖柴人听懂了“过来”两字,就过来了。 秀才指着柴问:“其价几何?”卖柴人听懂了一个字:“价”,就告诉他 了。秀才又摇头晃脑地说:“其薪枝多而茎少,烟多而焰少,请损之!”意 思是:你这个柴小枝多、大段少,烟多、火不旺,便宜点吧。卖柴人一个字 也没听懂,扭头走了。秀才的话有没有文化?有!但有没有用?没有!这就是 我们在文稿写作中经常犯的“书生病”“拽文病”。你老老实实说“人话”就 行了,非得故作高深,别人听得难受,没有传播效果,一切都是白费。书面语 的传播力低于口语,这不是什么原理问题,这是生理问题。第三,这个韵味来 自于“互动”。口语毕竟是琐碎的、不成体系的,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提 纯,最后转化为书面语,我们得到了书面语的精准,但也使得它与口语之间 产生了距离。每一个文字,在诞生之初都是伴随着语境的,这就是口语的另 外一大优势:可共情、能互动。比如,1983年,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对现 代化建设,讲了著名的“八字”方针: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正是这两句大 白话,把保民生与抓发展之间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如果把“一要吃饭,二 要建设”这句大白话翻译成书面语,应该就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同 样是八个字,但我们会发现,很明显前者更有温度,因为它来自日常生活,有 烟火气。好了,以上是道理的“心法”,下面我们谈谈实践的“技法”。 这个技法不太好写,因为“口语”这把符号锤特点就像口语一样,虽然天天 嘴巴上讲,但真要总结,好像又没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只能再次翻开李瑞环 的《看法与说法》,整整四册、64万字,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从嘴巴里讲出来 的。所以,我准备以这本书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素材,尝试着去摸一摸“口 语”这把锤子的门道。从文本形式上,我将其分为“字”“词”“句”三大 类:01字所谓“字”,就是口语化标题出现频次较高的字,主要有这么一 些:了:我们每个人讲得最多的一个字,也许就是“了”,作为一个语气 助词,它天生就有口语基因。1985年1月,李瑞环同《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 鉴》的记者谈话,他用“十个了”,讲述了天津发展之变:天变青了;地变 绿;房变多了;路变宽了;水变甜了;害变利了;脏变净了;破变好了;难 变易了;城变美了。1994年2月,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筹备领导小组会 上,他用“三个了”阐明了什么是大是大非:祖宗留下这块地皮,不能叫我 们给搞小了;中华民族的好传统,不能叫我们给搞丢了;革命先烈留下的好 制度,不能叫我们给搞坏了。这与总书记2012年强调的“三件事”有异曲同 工之妙: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 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不要搞小了。2011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也 是用一组“了”作标题:能耗低了、排放少了、低碳俏了,讲述江苏昆山节能 减排的发展实践。来:“了”字嘴上说得多,但“来”字纸上写得更多,它 是口语化标题中的常客,并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以全场景作战,十分 了得。比如,在民主生活会上,它可以辣味十足:要把身段“放下来”;要 把问题“摆出来”;要把群众“请进来”。在部署讲话中,它又可以态度鲜 明:规矩立起来;底线划出来;作风严起来。在动员鼓劲中,它又可以鞭策加 油:动起来;实起来;紧起来;跑起来。在阐述工作方法的时候,它又很会循 循善诱:需求摸上来、政策送下去;问题收上来、服务深下去;力量聚起来、 资源引下去。当然,面对党的二十大这样的大场面,也少不得它的身影:平 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不:这个字可是 老熟人了,“重复”“辩证”这两把锤子里都露过脸,到了第五把锤子,还 是绕不过它。1985年5月,小平同志提出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引起 了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高度重视,他亲自主持撰写了10篇特约评论员文 章,在《天津日报》上连续发表。37年过去了,这些文章依然篇篇经典!其 中的第三篇《民心所望》,就谈到一个话题:领导的威望从哪里来?李瑞环 用“三个不”从反面给出了答案: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 己吹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在谈到实事求是这个问题时,李瑞环在 陈云“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三不”原则:不 能从本本出发;不能从经验出发;不能从想象出发。在谈到部分领导干部工 作作风浮漂时,他用“四个不”,将其分成四类情况:有的不想干,凑凑合 合过日子;有的不肯干,讲得漂亮不见行动;有的不敢干,怕得罪人;有的 不会干,缺乏工作能力。记得有次,为领导准备一个数字化方面的材料,自 己就把“仿写”这把锤子拿来,将“四个不”化为“三个不”,作为个别领 导干部在数字化时代的短板不足:有的觉得年纪大了,不想学;有的只是应 付了事,不真学;有的感觉没大用处,不深学。把:“把”字句和“被”字 句是小学语文的两大王者,其实在日常生活里,“被”字句只能被“把”字 句吊打,没办法,“把”字句太硬核了。直接举例:把目标吃透;把短板补 齐;把优势用足;把基础夯实。又如,要把成绩总结好;要把形势分析透;要 把思路谋划实。此外,“把”字还有一种用法,那就是变身“一把”,放在 后面:送上惠企“及时雨”,倾情帮一把;送上稳企“定心丸”,倾心扶一 把;送上助企“新动能”,倾力挺一把。02词一讲到口语化的“词”,不要就 想到“大合唱”“试金石”“方向盘”“定盘星”,这类比喻型“三字经”是 一把双刃剑,用得精准会增色不少,滥用泛用则被反噬。正如第一个把雪比作 柳絮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我们就不要去做第三个、第四个了……写文章 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比如,邓公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 道理”,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信工作的重要指示,就三句 话: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这就是一套天然的 标题啊!掏出“仿写”锤,我们也可以做出一套,比如,针对考核工作:走前 列是总要求;多加分是硬道理;不扣分是真本事。又如:在成效上见真章;在 特色上显精神;在排名上见高低。又如:给人民群众“行方便”;给基层一 线“分压力”;给我们自己“压担子”。上面都是三个字的词,其实两个字 照样可以,比如,2002年李瑞环在京剧音配像总结会上对“发展”作了这样的 解释,发展就是:继承前人的成就;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时代的特征。我对 这段话印象深刻,因为这些全是常用词汇,也没什么修辞技巧,但越琢磨越有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