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笔杆子的10个心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笔杆子的10个心法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懂得了,才会去热爱。 一个人对工作本质、价值和规律的认知,直接影响对工作的态度,是否选择该工 作,关键看能否读懂工作。一个人要靠近文字工作、拥抱文字工作,首 先得读懂文字工作,深刻洞见文字工作的本质、价值和规律。 笔者以为,所谓文字工作的本质、规律和价值,就是基本的写作观。写作观是文 字工作起航的地方,是写作之路的指南针、方向标,如果没有正确的写作观,写作之 路就不能顺利起航,也很难行稳致远。 下面,笔者把近二十年“爬格子”的体验,萃取成最掏心掏肺的十句话,算是我 的“写作观”吧。 1.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很多人都有做职业规划的冲动,未来干什么、不干什么,期望按计划塑造自己的 未来,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两本书:一本是何帆的《变 量》,一本是万维钢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这两本书的名字暗含一个 道理:计划没有变化快。 在职场中,我们该按计划行事,还是顺其自然?我以为,有计划固然是好事,不 过有时还真得顺其自然。就比如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没有干文字工作这个打算,然 而,却在文字的路上一“爬”十多年。 2003年10月,我刚工作不到两个月,就摊上了大事儿——上级单位搞优秀社区 评选,领导让我写申报材料。要求是:特点鲜明,案例详实、数据准确。材料是这次 申报的重头戏,领导说:"能不能评得上,就看材料写得怎么样了。"我感到压力很 大,心想:如果写不好,麻烦就大了。我的文字基础实在太差,那时的我连公文基本 格式都不甚熟悉,遑论写出特点了,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我带着几近哀求的语气跟领 导说:"我没有写作经验,能否换个人来写?"领导笑了笑说:“都是边干边学过来 的,经验嘛,多写几次就有了。”话已至此,没有可说的,只有华山一条路:硬着头 皮上。领导还让我不要害怕,也不要着急,先拿个初稿出来再说。 于是,我就开始了“爬格子”的痛苦旅程。那几天,对我来说非常煎熬,白天到处 找材料,问同事,向他们请教经验,晚上加班整理,心里着急,有天夜里,还从梦中 惊醒过来。三天后,我忐忑不安地向领导交了稿,领导看完后,把我叫到办公室,先 是一番表扬,说我如何如何用心,如何如何辛苦。说完以后,话锋一转,开始点问 题,边说问题,边教我标题如何取、结构如何布局、语言如何规范、素材如何选 取?由于基础不好,这些问题听得我云里雾里,没想到一个申报材料竟这般复杂,深 深感觉写作不简单。庆幸的是,领导是个有耐心的人,虽然我接受慢,但他不厌其烦 地教我,也不厌其烦地修改,如此反复“折腾”了六次,经过一周的“拉锯战”,到第七稿 方才定下来,让我叫苦不迭。 后来,社区申报成功,领导很高兴,在很多场合都表扬了我,说我能吃苦,顶得 住压力,还说我有写作的潜质。我备受鼓舞,从此与文字结下了缘。几年以后,我从 一个“门外汉”慢慢地入了门,口碑也越来越好。五年以后,区里从基层挑选工作人 员,我因为“有”文字功底,幸运地被选中,被调到区委办公室负责文稿起草,成了专 业“笔杆子”,写作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表现舞台,这是当初没有想到的。后来,因为文 笔好,我顺利通过省里的选调考试,调到了省级部门工作,直到今天,成为一名处级 干部,都是顺其自然、顺应需求的结果。 现在想来,若是依我当时的想法,可能永远也不会在公文写作上有所领悟,也不 会有后来的成长机会。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不在于有什么如意的打 算,而在于能否顺应变化和需要。有时看似明显的不可能,却能打开意想不到的可 能。 2.写材料不是简单的文字工作 有些人以为:在机关里写材料,无非就是玩拼拼凑凑的“文字游戏”而已,只要文 字功底好的人,都能写出好文章来。这种认识显然过于肤浅了。写作不是简单的文字 工作,绝非拼拼凑凑这么简单,更不是给人娱乐的游戏。 举个例子来说: 我在基层工作时,有一次,负责起草一个报告,当写到“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 绩”部分时,发现初稿中的一个疑点,部门报来的材料里有句话:“引进2个重大外资项 目,总投资近5亿元。”感觉这句话有问题,因为按当时招商引资状况,两个项目总 投资才5亿元,还进不了当年的重大项目行列,况且按外资项目的统计惯例,一般以 美元为计量单位,怎么可能才5亿元?想到这一层,就与原单位核对。果不其然,是 部门在上报材料时,错把“5亿美元”写成了“5亿元”,少打了一个字,结果有 霄壤之别,相差数十亿元呢!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平心而论,这句 话,单从文字层面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仅限于此,可能就要闹笑话了。 我感觉到,作为文字工作者,思考的不仅是文字的准确性,更要思考问题的合理 性、对策的科学性、措施的可行性。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深深感到,写材料不是简 单的文字工作,它就是用文字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稿子,须有大智 慧。在这个材料里,只有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规律有准确把握和理解,才能觉 察到问题所在。 文字只是表达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一个人写材料,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技巧 上,更应该学会谋划工作、思考问题、当好谋士,从战略的角度把握形势,对事情作 出合理考量、准确判断和有效应对。所以,不要把写作当成简单的文字功 夫,更不要把它当成文字游戏,它是一门思考哲学,也是工作的 智慧。 3.天赋其实是个“挡箭牌” 一个人会因性格、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等因素,对某些事情的领悟表现出个体差 异,有的领悟得快、领悟得深,有的则不然。对前者,人们通常会说他们“有天 赋”,或“这个人是干这事的料”。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些人在不想干某件事情的时 候,就会先给预设一个“不是那块料”的前提,然后推出“干不好工作”的结论。 显然,这是一个逻辑错误。 这些年,经常听到身边同事说:“太佩服你们材料写得好的人了,我是没有这方面 的天赋,所以不是写材料的料,以后还是干点别的为好。”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我知 道,这只不过是借口而已。但我想说:一个人能不能干好某件事情,很大程度上不是 靠什么天赋,而是靠后天的努力。 拿笔者来说,就谈不上有写作天赋。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最害怕老师布置作文题 了,因为我的作文,每次都是干巴巴那几句,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写得有声有色,富于 想象。不管怎么说,在我印象中,没有一次作文被老师表扬过,对写作也总提不起兴 趣来。参加工作后,最怕的事情就是写材料,每逢接到任务,就备感焦虑,有时急得 晚上都睡不着觉,即便勉强憋出一篇来,往往被领导改得面目全非。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开始研究写作。有段时间,几乎把写作放到了所有的知识 场景中去审视,心心念念。考建造师时,觉得写作就像建筑施工,“设计—采购—施 工—监理—验收”过程,与写作的“构思—调研—起草—校对—审签”过程有异曲同工之 妙。考环评工程师时,发现生态环境受水(地表、地下)、气、声、固体废物等环境 因子影响,文稿也受主题、结构、语言、材料、修辞等因素影响。考消防工程师 时,感到消防的报警系统、灭火系统中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稿也是一个系 统,文字单元间也应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仅如此,在读历史、经济学、管理学、甚 至心理学等书籍时,都会习惯性地把知识跨界迁移到文稿写作中,寻找相通的底层逻 辑。我仿佛把公文写作作为堆积知识的一个架子,一点一点往上摆,久而久之,架子 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体系,我也就获得了能力的迭代。 这让我想到弘一大师李叔同在《晚睛集》里说的:“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 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 都收到了。”我对文稿的思考,也是这样,心心念念中回响。同时,我抓住每次写作机 会,刻意练习,每写一个稿子,就总结一次经验。功夫不负苦心人,十多年下来,获 益匪浅。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 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 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所以,在写作的道路 上,我不相信天赋,更愿意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写作能力就像身上的肌肉,只要你 按科学的方法去锻炼,久久为功,时间长了,肌肉自然就会凸显出来。希望您也相信 这一点! 4.乐此不疲的逻辑是责任 人们常说:“干我喜欢干的事情,那是福气。”人人都希望有这样的福气,然而能 享这种福气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放弃自己的兴趣爱 好,干社会需要我干的事情。拿写材料的人来说,很多都非喜欢。有一次,一位同事 问我,“你写材料写得这么好,一定是发自内心喜欢写作?” 坦率地说,还真不是。 说到兴趣爱好,刚工作那会儿,我喜欢法律工作,恰巧也干司法调解,很对我“胃 口”,在工作中自得其乐,绝对不想换。可好景不长,在司法所干了不到一年,领导就 找我谈话,说办公室缺人手,尤其缺乏写材料的人,决定把我调过去。这太突然 了,当时正准备司法考试,十万个不愿意。可领导说了:这是工作需要,不是喜欢不 喜欢的问题,得服从组织安排。没办法,还得服从组织安排不是?就这样,我走上了 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字工作岗位。虽然开始不喜欢,可干的时间长了,我也慢慢懂得了 文字工作的价值,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害怕、回避,变为坦然、淡定。 其实,现实经常欺骗我们的眼睛。当我们看见很多人做事情是乐此不疲、自得其 乐,就以为是兴趣使然,事实并非如此,乐此不疲的底层逻辑,不是兴趣,而是担 当,或多或少,还有几分无奈。只不过,他们能说服自己干好它,并在苦中作乐、痛 并快乐罢了! 5.当个幕后英雄又何妨? 文字工作是一种幕后工作,这种工作几乎都是独自在办公室里完成的。通常,当 业务部门同事结束一天辛劳,准备回家陪陪家人吃顿可口的饭菜,陪着孩子玩耍,释 放一下一天压力时,正好是文字工作开始的时候,有时甚至要通宵达旦。然而,不管 你熬过多少个通宵、改了多少稿,也不管你如何为“吟安一个字”,拈断多少根须,抓 破多少层皮,别人只关心材料,很少有人会问材料是谁写的,过程有多艰难。 我越来越觉得,文字工作就像系统后台里默默运行的程序,缺了它不行,但程序 是怎么运行的,往往看不见,也很少有人去关心。有些人正是惮于这种状况,不愿当 幕后英雄。其实,文字工作看似在幕后,也有走到前台的机会。 讲个我的故事:2013年4月,我写了一篇“关于新的工业革命的思考”的文 章,发表在本省的一个重要刊物上,这个刊物是专送领导参阅的。我们单位领导看了 我的文章后,认为写的好,既跟上理论前沿,又深入思考工作,于是作了很大一段批 示,让办公室印发给全系统的同志学习。文章印发后,有很多同事就来找我,共同探 讨写作的经验,他们都称赞我写的好、有见地,说要向我学习。我完全没想到,写篇 文章还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在此鼓舞下,我这些年督促我自己不要停歇,坚持每日思 考,每日动笔。后来,我又陆续写了多篇文章,在《秘书工作》《应用写作》等刊物 上发表出来,反响都很好,因此,我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单位就请我去给他们讲 课,交流写作的心得,我抓住机会,把我这些年的感受和经验与大家交流,获得了更 多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种方式,我从办公室走上了讲台,从幕后走上了前台,获得 了表演的机会。现在想想,愈发觉得:所谓“台前”“幕后”,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壁垒。 文字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各有各的舞台,各有各的表现方式,只是上台方式、 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关键看你如何把握。真心希望,已经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和即将从 事文字工作的人,千万不要害怕当幕后英雄。因为,你所在暗地里付出的每一滴汗 水、每一滴心血,你经受的每一点寂寞,每一次折磨,都会变成一面镜子,把你最精 彩的表演反射到别人心里。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笔杆子”,不仅要做到肚子里有“墨水”,心中有自信,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