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严于修身、勤于治 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受到梁启超、毛泽东的高度赞誉,他的治军思想 一度成为军校教材,《曾国藩家书》《挺经》《冰鉴》成为很多家庭的案头书,不仅 教人如何做人做事,还指导人如何写作。比如,蒋介石就曾告诫儿子:“至于中文读书 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 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那么,问题来了,对公文写作者来说,在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中,到底 可以获得哪些启发?哪些东西值得咱们镜鉴?下面,笔者谈点个人感 受。 第一,学习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不搞投机取巧,在坚守中日拱一 卒,脚踏实地对待每一个文字,写好每一篇文章。 曾国藩曾在奏折中写道:“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 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以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所 谓“结硬寨、打呆仗”,简单说就是不玩投机取巧、出奇制胜,因为他崇尚“守拙”,他认 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拙者自知不如他人,自便会更虚心。”在这样的 人生哲学指导下,他显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善于从长远来思考问题,坚持打持久 战、消耗战。历史证明:这种打法看起来慢,看起来笨,实际上效果很好。 公文写作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赛跑,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没有十年八年的修炼,很 难成为行家里手。怎样打赢这场持久战?我想就得有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精 神,这条路没有“便捷路”可走,没有“速成班”可上,只能下笨功夫,在实践中一锤锤 敲、一砖砖挖、一篇篇啃、一天天熬,只要能日拱一卒,就能积小胜为大胜,正如胡 适先生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切不可投机取巧、急功近 利。 第二,学习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挺劲,敢于从每一次失败中站起来,勇敢面对每 次艰苦的写作挑战。 曾国藩是军事家,一辈子打过很多仗,很多都是败仗,尤其在战争初期,军队刚 组建,没有实战经验,因而被太平君连连击败。比如,1854年,湘军在岳州、宁 乡、靖港战败,尤其靖港一战败得最惨,成为他平生“四大惭”之一。第二年,湘 军再次失败,100多艘战船被烧,甚至连座船都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对曾国 藩来说,打击是很大的,他曾写道:“甲寅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 官绅所鄙夷”。然而,令人敬佩的是,在一次次失败面前,曾国藩都“挺”住 了,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战斗,直到最后胜利。 在公文写作中,经常有一些同志因一两个稿子写不好就挺不住,甚至打起退堂鼓 来。这不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该有的坚强,特别需要学习曾国藩的《挺经》,学习那种 挺劲。要知道:胜负乃兵家常事。公文写作本来就有不确定性,谁都做不了“常胜将 军”,都是屡战屡败下咬牙坚持战斗。在曾国藩的世界里,"挺"已经成为一种哲 学,“打脱牙和血吞”就是挺的精神实质,《挺经》里有句话:“贼以坚忍死 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 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人在失败后,尤其需要挺,只有能挺才能酝酿反弹力。 写作中,不要因一两个稿子没写好就垂头丧气,也不要因被领导批评两句就打退堂 鼓,必须耐住性子、扛住压力,使劲儿地挺住。 第三,学习曾国藩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策略,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把实战当成提 升写作能力的学校。 曾国藩42岁之前都是文官,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机缘巧合才办起团练,跨 界到军事领域。是什么让一个军事“小白”转型为军事“大咖”?诀窍就是:在战 争中学习战争。他在一次次战役中学习摸索战争规律、法则,形成自己的战略思 想,他的思想被编为《曾胡治兵语录》,一度成为黄埔军校教材。在实战中,他升级 了对战争的认知,他总结出“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练兵 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烂熟之文,则布局立意,常有熟径可寻,而腔调亦左右 逢源。”“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 要耐受辛苦。”“近年驭将失之宽厚,又与诸将相距过远,危险之际,弊端百出,然后 知古人所云作事威克厥爱,虽少必济,反是乃败道耳”这些都不是“已有”的经验,而是 在战争中摸索出来的。正是把战争当成了学校,曾国藩才顺利“毕业”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 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然而公文写作 中,一些同志却不太懂得这个道理,经常抱怨自己不是文科生、没有写作经验,不会 写材料。建议这些同志多读读曾国藩,读了就会明白,很多事情都不是“会了才去 做”,而是“做了才会”,会与不会之间就差个“练”字。实战是学习写作的最好学校,只 有把每次写作当成学习的机会,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才能变“不会”为“会”。 第四,学习曾国藩笔耕不辍的恒心,把写作当成一种修炼来对待,尽一切可能的 形式训练写作。 曾国藩的成长规律并没什么特别,也是从“没有恒心”到“有恒心”这个转变中成长起 来的。在一次写给兄弟的信里,他谈到缺乏恒心的问题,“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 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 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然 而,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认识到了没有恒心的危害,并刻意练习加以改进。他 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 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他是如何专注于一事的?最有代表性 的就是“日课十二则”,也就是每天给自己规定十二个“规定动作”。比如每天坚持看历史 不下10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另外,他还持之以恒写家书,据研究,仅1861年 一年,他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相当于周一到周五每天一封。为保持恒心,他总结 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戒傲戒惰,保家之 道也。”这种精神很值得咱们学习。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 一定会做出使自己吃惊的成绩来。”在笔者看来,写作是文字工作者的本分,所用的技 巧就像古代剑客的剑术,如果平时不练习,正式上场时就会束手无策,在决斗中败下 在对手剑下。以前老人们跟我们讲过一句话: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在中国文化 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文化认知,比如“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三天不念口生,三天 不练手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