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写作也有溢出效应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写作也有溢出效应 上周末,我带着处里同志一道加班写稿子,由于这个稿子领导很重视,亲自挂 帅,所以大家都不敢有半分懈怠,执笔的同志在凌晨两点多钟给我发来初稿,我感动 于同志们这种拼搏精神,心里想,这应该算是“亮剑”精神了吧! 看到大家这样辛苦,我就以补偿心理让熬夜的同志在家补觉,不用参加第二天加 班,没想他幽默地说:“发现写完材料更好睡觉了”,“难不成加班写材料还有治疗失眠 的功效?”我寻思道。 这虽然是调侃之意,却给我开了一个脑洞,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外部 性”,听起来很抽象,但说“溢出效应”就容易理解多了,提到“溢出”,可以想象一碗 水满了后,溢出来,必定对周围有影响。 这种影响或好,或不好,好的叫“正外部性”,不好的叫“负外部性”。比方说,一 位村民建了一栋房,如果房子典雅美观有品味,给村里添了一道风景线,就产生了正 外部性,如果拙劣低俗不美观,还影响安全采光,就是产生了负外部性。 在这样的思考逻辑下,我隐隐觉得,公文写作这件事情与经济活动其实是一样 的,也会产生外部性,任何一篇公文的诞生,都会对主体、客体、受众,乃至相关的 人和事物产生“正向”和“逆向”的塑造作用,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1、 对文章受众和客体而言 写作具有“正向”塑造作用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正向”“逆向”并非正面与负面的关系,而是用力方向问 题。 所谓正向塑造,是指在“写作者——文章——受众、客体”这样一个写作生态 中,写作者按照预设的意图,自然地通过文章来达到某种目的,或对受众施加影响。 从思想影响力的作用方向看,能量从前到后,由人主动施加,故而称之为正向塑造。 所谓逆向塑造,是指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或文章抵达受众后,作用力产生的 反作用力,让写作者被动地受到学识上的提升、思想上的雕刻、道德上的涵养,或者 知名度的扩大等等,由于这种塑造作用貌似物理学上的作用力施加到另一物体上 时,逆向反弹回来的反作用力,故而把它称作逆向塑造。 概念清楚了,那一篇好的公文到底会产生哪些正向塑造作用?溢出效应又在哪里 呢?我感觉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分析。 1.从单位层面看。首先,能节约行政成本。公文本来就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而 解决问题需要大量的行政资源、行政成本,就拿起草政策文件来说,如果调查充分、 重点突出、措施得当、结合实际,那不知不觉中会节约很大的行政成本,减少行政支 出。 其次,能为单位增光添彩。公文代表一个单位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单 位形象的“显示器”,好文章会给单位加分,为单位增光,产生正外部性。以笔者的体 验来说,我经常读网上的好文章,每每读到精彩处,暗自叫绝之时,禁不住对作者或 单位产生敬佩之情,多出一些好感来,我想,这种好感也算是一种溢出效应吧! 2.从领导层面看。很多公文是为领导而写的,公文写好了,把问题解决了,客观 上是为领导分了忧、省了心,为领导节约思考的成本,让领导感到欣慰,而不是焦 虑,这是正外部性的体现,也是领导都希望下属把材料写好的原因。毛泽东同志 说:“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知识,以为从事工 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 3.从同事层面看。写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工作,它本质上是研究工作的过程,所以 公文写好了,还会为同事带来好处,不仅能给同事减少麻烦,客观上还能提供一套写 作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整个单位研究氛围的养成,这种氛围一旦形成了,无异于给同 事赋了能,节约了思考成本,也是正外部性的体现。 4.从家庭层面看。任何人都是家庭的一员,都要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他的所作所 为必然会对家庭这个社会系统产生影响,会对家庭的文化和气质进行再塑造,尤其是 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来说,更是明显,这是写作带给家庭的正外部性。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从事的是文字工作,热爱诗书、躬耕文田、勤洒墨 雨,那子女往往会耳濡目染,既而追求与父母在思想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就会形成一 种家庭文化。中国古代文人深谙这一点,如颜之推、朱熹、曾国藩等,他们修家谱、 立家训,写家书,我想尽管他们没有学过现代经济学理论,也不知道什么是外部 性,但对这种效应,肯定是门清。 2 对写作主体而言 写作具有“逆向”塑造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了什么是“逆向”塑造作用,在此不再赘述,我只想说,这种作用从 某种意义上讲,是写作者躬耕心田的意外收获,是不会贬值的“写作红利”。 其作用表现在五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