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静音模式改稿易出错!何不试试朗读式修改?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静音模式改稿易出错!何不试试朗读式修改? 传媒茶话会发文章经常有这样一个场景: 某编辑请创始人最后审阅文章,却常常让创始人皱了眉头:“你的文章‘朗读式修 改’了吗?你看看,这句话主语都写掉了,后面这句连错别字都没看出来!我就问 你,你‘朗读式修改’了吗?” 某编辑拿着稿子定睛一看,汗流浃背,回答道:“没有……今天忘了……” 你看,搞文字工作的光默读式修改还不行,想要毫无遗漏地把一些穿了“隐身 衣”的字词、标点、逻辑等差错都看出来,还得真正读出声来。 相比默读式修改,朗读式修改有何好处? 8月23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王谨和《南方周 末》前特稿编辑、记者叶伟民。 1、默读式修改有时是差错的“隐身衣” 都说好稿子是修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大多数作者要么是默读式修改,要么是朗 读式修改。 杜甫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检验文章写得好不好,朗读之后就知道。而实际 上,为了省时、省力,多数人倾向于默读式修改,结果发现时间和力气倒是省了,但 一踩坑,心却慌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如近似字词错误、标点错误、常识错误等,屡 改不绝。 为什么“静音模式”的修改,会让一些差错隐藏得悄无声息? 《南方周末》前特稿编辑、记者叶伟民认为默读容易忽略文章问题的原因在 于:“默念的时候,一目几行,看到亮点眼睛才会亮起来。”而且,默读很难做到一个 字一个字地看,或多或少都会跳跃过一两个字词。 很多人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脑海里已经有了预设,写过的文章犹如一幅熟悉的地 图,默读文章时大脑的思绪会沿着既定的路线行走,因为太过熟悉,大脑出于惯性会 不注意看路标,也不会思考该走哪个路口。正如心理学家汤姆·斯塔夫所说:“一 旦你从某种角度知道了什么,就很难在不改变视觉形式的情况下 看到细节了。” 因此,默读时思绪“勇往直前”,在拦都拦不住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多字、漏 字、错字等问题,反倒给文章字、词、语法等差错穿起了“隐身衣”。 “但值得注意的是,朗读式修改并非适用于所有体裁的文章。例如篇幅长的通讯、 学术性强的报道等,若是一字一句读,费时间、费嗓子、费脑子。”《人民日报(海外 版)》原副总编辑王谨说道。 王谨还提到,是否采用朗读式修改,要考虑记者所处环境和新闻写作的时效要 求。 写作时间紧以及写作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只能放弃朗读式修改,否则读完时新 闻可能已经变旧闻。王谨回忆说:“十几年前,我在天安门广场前报道中央领导人向人 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的新闻,需要当场写出送审稿,这种场合就不适合采用摇头晃脑 的朗读式修改,需要静默式反复看一两遍,即发送审。” 王谨说,在一些重要新闻场合,比如人民大会堂、外交部发布厅等新闻场合,不 一定能一边写稿一边朗诵出声来修改稿件。采用朗诵式修改,适合记者或编辑有独立 的、相对比较安静的写作或编辑场合。 2、朗读式修改,有三大用处 相比于默读式修改,朗读式修改则是逐字逐句用眼睛看、大脑想、开口读的过 程,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毯式”的修改。 老舍在《和工人同志们谈写作》中提到:“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 念,再念,看念得顺利不顺?准确不?逻辑强不?”由此可见,朗读式修改大有用 处。 1.减差错 一般来说,文章最常出现的低级错误即多字、漏字、语序颠倒、成分残缺……将 文章朗读出来,若是出现了以上差错,读起来定会觉得不流畅、磕磕巴巴。如同老舍 所说的一样,“朗读文章正好像拉胡琴,试试弦,声音不对就马上调整”。错在哪?差 什么成分?把文章一读,这些错误也就掉了“马甲”,显而易见了。发现不对,就可马 上修改。 例如:“所有的一切温暖宜人,比家里还舒适、干净、美好,我们不由得感概这里 居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作者窦孨嘉梳理的2019年媒体报道中出现的99例 常见语文差错中的其中一例,你能一眼看出错误在哪吗? 实际上,此处的“感概”应为“感慨”。像这样的差错,正确的字词和用错的字词看起 来十分相似,光靠看很难发现。但是只要一读,发现读音不对,便可轻松辨别差错。 2.理逻辑 我国著名作家赵树理提出过一条写作标准:“让读者听起来顺耳,念起 来上口。”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琢磨起逻辑才会顺心。 朗读的时候,文字不仅进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