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好公文的五个判断标准——关于公文写作的若干心得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好公文的五个判断标准——关 于公文写作的若干心得 平心而论,公文写作的门槛并不算高。因其应用范围之广,任何一个组织或公司 的员工,或多或少都会有过拟制公文或类似文体的经历。但要真正写好公文却并不容 易。在我国,自古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有人溯源“文章”词 义,原指锦绣或乐章,本身即形象表达了古人对文章之美的推崇。 怎样的公文算是一篇好公文,见仁见智。也有不少人总结出许多公文技巧甚至模 板句式,或词藻堆砌以显示其“华丽”、或云山雾罩以显示其“专业”、或无中生有以显示 其“功力”,都不是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作为中国公文写作的“鼻祖”,我党在建党以来即特别重视公文写作问题,也针对 不同时期存在的公文写作问题提出过纠偏意见,如,早在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提 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 动性”(《工作方法六十条》),2010年,习近平同志针对公文“长、空、 假”的问题提出应倡导“短、实、新”(《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 风》)。 就此,从公文作为公务语言的本质出发,结合个人实践,尝试提出五个相对较为 通适的判断标准,即:准确、清晰、干净、文采、规范。 (一)准确:公文是攒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在一切公务沟通活动中,准确是第一位的要求,更是一篇好公文的基础。 基于每个人知识结构、经历阅历、理解能力上的不同,任何形式的沟通都 会存在信息损耗。因此,公文的准确性看似简单,却需引起高度的重视。笔者 曾参加过一个经典的团队素拓活动:传递数字,要求不借助语言,仅凭肢体方面的接 触传递一个两位数。在数字特性(两位数)、传递规则清晰的前提下,出现多组队员 传递错误,甚至有一组传至最后成为个位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特别是在信息传递存在多个环节时,各中间环节就尤为关键。失之毫厘、差之千 里,有时候仅是一个字、一个词的差别,传递到最后即有可能变成截然相反的两个事 件、两个效果。如,在签订合约时,“定金”与“订金”就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其 法律效果完全不同。在人事管理上,“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赋予用人单位和员工双方 的权利和责任也完全不一样。至于用语不严谨导致主体、范围、动作等方面的误 差,以至于以讹传讹、越传越离谱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要把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耗降至最低,最有效的原则就是言必有出、言必 有据。归根结底,公文是“攒”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其本质并不是一个创作的 过程,而是将有关信息以最为简洁、明了的方式组合起来,传递出去的过程。因 此,当拿到一篇公文时,首先要对其出处和依据加以考证,准备拟制一篇公文时,也 首先要落实其出处和依据,确保用语准确。 公文的出处和依据,根据公文的类别不同,可能会有很多种源头。如,一篇通 知,作为要求下级做出某种执行动作的文种,首先要搞清楚上级或领导的准确意 图,其出处和依据则有可能是已有的上级文件、官方消息,或者是领导讲话或批示内 容。一篇请示或报告,作为向上级汇报情况或提请决策的文种,则首先要搞清楚已经 发生的真实情况,其出处和依据有可能是调研收集来的会议、访谈记录,或者是下级 呈报的有关情况说明等。 (二)清晰:一切文章必有观点,一切观点必须明确 一切公务沟通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公务效果,因此,在准确的基础上,能否把事情 说明白,做到表达清晰,就成为一篇好公文的关键。 通俗来讲,任何公文都承载着特定的“目的“或“观点”。一篇 通知,到底想要下级做些什么;一篇请示,到底想要上级决策什么;一篇报告,到底 想要上级知道什么……其中的“目的”或“观点”都务必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使对方收悉。 否则,要么沦为“散文”,把目的或观点隐藏在文字里,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考验受 众的耐心;要么沦为“抄袭”,只知照搬出处或依据的内容而没有自己的目的、观 点,为了写公文而写公文,制造出一篇全无用处的官样文章。 因此,甚至可以稍微武断一些地评判:一篇令人读不懂、或者无法第 一时间读懂的公文,都不是好公文。 公文要做到清晰,首先提倡在论证上做到开宗明义、首尾呼应。就公文全 篇,一般分为帽段、正文、尾段三个部分,在帽段即宜开宗明义,几句话交代清楚拟 制公文的主要意图和依据出处,正文就主要情况或待请示、通知事项作逐点说明,尾 段则就需重点或额外说明的事项再作强调等;就某一特定段落,则宜在第一句话即明 确本段重点,随后再分句、分层展开。整体说明或论证结构呈正三角形分布,也就是 麦肯锡所概括的“金字塔原理”。 公文要做到清晰,还要注意避免因标点、语序等使用不当所造成的 歧义。比较经典的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等,以下简单举一些例子,不再赘 述。 图片 (三)干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熟知公文套路的同事都清楚,写长文章并不难——无中生有是再低阶不过的公文 技巧,其既脱离了公文的本质,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公文技术。真正难的,是写短文 章——如何用更少的字数,表达出同样充分的观点,实现更好的 沟通效果。特别是对于执笔者,笔下的文字就像自己的孩子,这儿也舍不得 删,那儿也舍不得减,最终往往落得个“又臭又长”。 所以说,评判一篇公文,准确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