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特色商业街区是城市商业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 动消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市委政研室对我市特 色商业街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到XX、XX、XX等地考察 学习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工作建议。 一、我市特色商业街区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把推动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作为促进消费提质 扩容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老街区改造升级、新街区规划建 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优化消费环境,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特 色商业街区。全市现有特色商业街区65个(城市区55个、县 域10个),其中,省级示范步行街2个、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 点1个、市级“青年友好街区”6个。一批特色商业街区通过丰 富经营业态、打造消费场景、策划商业活动等,吸引了众多年 轻人和外来游客,成为热门打卡地。今年以 来,XXXX、XXXX、XXXX接待游客量分别达 到887万、744万、581万人次,XXXX被抖音大数据平台评 为“第一热门汉服打卡地”。同时,我们也发现特色商业街区 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规划布局不够科学。我市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建设以 县区为主,市级层面尚未出台专门的指导性文件。由于缺乏统 筹谋划,一些特色商业街区分布较为散乱、联动发展不足,导 致聚客能力弱、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还停留 在“点”或“线”上,没有形成“面”上消费。比如,有的商 业街区虽自身人气火爆,但在规划中并未与周边商圈一体考 虑,导致发展受制于空间,客流量明显超出其承载能力,消费 者体验感下降,也未能产生良好溢出效应。比如,有的商业街 区周边2公里内有多个著名景点,完全具备系统打造特色商业片 区的条件,但目前因为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很好地形成联动发 展和规模效应,造成游客流动不畅、街区冷热不均,辐射带动 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文化特色彰显不足。我市正按照“老城区瀍河区明 清风、西工区民国风、涧西区苏援风、洛龙区新唐风”的思 路,着力打造不同文化风格的特色商业街区。但目前特色商业 街区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文化特色还不够突出,有分量有影 响的文化IP较少。一是外观风貌缺乏文化特色。部分特色商业 街区的建筑风格与所在地区的整体风貌不协调,或风格特色不 明显,识别度不高。比如,有的商业街区在打造建筑风格 时,未考虑自身历史文化,盲目跟风,导致缺乏牢固的历史文 化根基,没有突出其所在区域独特文化,代表性不够强。比 如,有的商业街区规划按照新式古风打造,但实际建筑风格现 代元素多、历史文化元素少,文化特色不鲜明。二是文化内涵 挖掘不够。部分特色商业街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的文 化资源,但传承历史文脉、挖掘独特文化内涵能力水平较 低,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有的商业街区虽在众 多典籍和诗词中出现,但目前除了设置具有代表性的雕像 外,在场景打造和业态植入上均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 掘,文化气息不浓厚。三是文化活动策划不多。策划推出有看 点、受追捧的创意互动、沉浸体验文化活动不多,文化活动策 划缺乏系统性,持续创新、组合出拳不足,导致有热度的文化 活动昙花一现,未形成引流效应。比如,有的商业街区曾在开 街之初推出过吸引年轻人的互动演艺活动,但后续基本没有组 织过特色文化活动,持续引流效果不明显。 (三)业态结构不合理。我市部分特色商业街区还存在业 态陈旧、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不能满足顾客日益多元的消费需 求。一是业态相对传统。多数特色商业街区还是以传统小吃、 大众化工艺消费品售卖等传统业态为主,年轻人喜欢的体验 式、沉浸式、互动式消费新业态引入不足。比如,有的老商业 街以鲜花饼、不翻汤、字画等传统业态居多,可感知、可参与 的情景式体验类消费业态偏少,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二是业 态不够多元。部分特色商业街区的业态比例设置不够科学,特 别是在体量较小的街区中布局大量同类业态,一定程度上挤占 了其它业态空间,影响街区的多元化发展。比如,有的商业街 区在一层不足300米的范围内,集聚了6家奶茶店,其他消费业 态相对较少。三是业态档次偏低。部分特色商业街区开街时间 长,业态更新调整和优化升级不足,业态呈现低端化,难以满 足年轻人高品质消费需求。比如,有些曾经繁华的商业街 区,近些年逐渐衰落,虽然新引入了一些电竞等潮玩业态,但 绝大多数为档次偏低的服装店和餐饮店,缺乏首店、轻奢等年 轻人喜爱的店铺,与新兴商业街区相比缺乏竞争力。 (四)管理运营不专业。我市特色商业街区引入的专业运 营商少,由专业运营商运营的街区不足20%,由属地进行行政 化管理的街区占比超80%。从调研情况看,发展较好 的XXXX、XXXX等特色商业街区,均由专业的运营团队负责 统一规划设计、招商引资、管理服务。相较而言,由所在街道 管理的商业街区,由于人员力量不足、运营水平有限,大多数 只提供必要的物业管理,没有实质性运营。比如,有的商业街 区没有专业运营主体进行统一管理运营,街区店铺由商户自发 经营,由所在地负责日常的卫生、秩序管理,在街区风貌、商 业业态、消费生态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五)配套设施不完善。随着部分特色商业街区的快速发 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一是道路交通不 便。部分街区周边道路设计不合理,机动车道窄,导致高峰时 段交通拥挤阻塞,人行道被占用、步行安全空间不足。二是停 车位紧缺。大部分街区内部停车场地、周边停车位严重不 足,停车难、停车乱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卫生设施不足。部分 街区公共卫生间、垃圾桶等卫生设施配备规模小、数量少、距 离远,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影响游客体验。比如,有的商业街 区人气火爆,但游客集散空间仅为规范要求的1/3左右,极易 导致街区内部及周边的交通拥堵;可有效利用的停车资源远远 满足不了实际需求;街区内公共卫生间仅有5个,不仅数量 少,而且有的指示牌标注不清、指向距离不准,给游客带来不 便。 二、外地经验 聚焦我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梳理了外地 的一些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布局,推进片区化发展。强化规划引 领,通过出台街区建设改造的政策文件等,推动街区由条形向 块状转变,不断拓展街区发展空间和辐射范围。上海市针对南 京路步行街人流量巨大、交通组织压力大、无法满足市民和游 客需求的问题,研究制定《南京路步行街详细规 划(2021年)》,对南京路步行街开展东拓、西融、北转、南 联四大工程,推动南京路步行街与外滩联动发展,实现了“衔 接一滩一路,从街道到街区”的转变,更好满足群众“一站式 消费”需求。北京市出台《促进商业步行街高质量发展的指导 意见》,提出将商业步行街的主街与辅街有机联通,对商业步 行街及其周边商业载体进行统筹谋划、一体升级,加快构建高 端与大众齐备、主题与特色突出、传统与现代兼具的多元化商 业生态圈。 (二)深挖文化内涵,凸显街区特色。注重挖掘代表城市 形象的文化符号,找准“文化”与“经济”、“传承”与“创 新”的契合点,将文化元素融入街区建设,打造了一批独具人 文历史气息的特色街区。XX市白果园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街巷 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区内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 馆、XX剧院、苏家巷36号公馆、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丰泉古 井等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与之配套的人文景观,营造浓厚 的文化氛围,展现了老XX的特有风貌。XX市山塘街注重用文 化内涵提升影响力,依托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展现独特的 建筑风格,同时将昆曲、评弹、苏绣等非遗项目融入其中,全 年不间断举办特色文化节庆活动,成为“吴文化的窗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