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 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运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 的重要论述 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运用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 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 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调 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就开展调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 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 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调查研究、为什么要进行 调查研究、怎样做好调查研究等根本问题,贯穿着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党大兴调查 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对以中国式 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只有在 全面梳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生成逻辑的前提下准确 把握和领会其中的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才能增强调查研究本 领,提高调查研究实效,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各项工作稳步前进。 一、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 系列报告、讲话、文章、批示等文献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发 展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理论、 历史、实践三重逻辑的支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任 领导人调查研究思想的赓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的创立者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主张 要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 原则。他们虽未曾明确提出“调查研究”的概念,但其重视调 查研究的思想内蕴于辩证唯物主义之中。一方面,辩证唯物主 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 展认识。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 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他主 张通过社会实践去区分真理和谬误。恩格斯深入基层调查英国 工人阶级的具体状况,“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 的工人交往”,深化了对于当时英国工人生产生活的整体认 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另一 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实在,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着。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 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 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 出来。”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 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列宁同样注重调 查研究,强调只有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做到 实事求是。他强调:“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 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 不放。”综合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研究、革命斗 争等领域一以贯之的调查研究思想,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调查研 究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意涵,成为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 述的理论源头。 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历 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为习近平关于调查 研究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开展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有关调查研究 的系列认识。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通过 细致密集的调研,写出许多调查报告名篇,如《湖南农民运动 考察报告》《寻乌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为党 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撑。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 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 统。邓小平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亲自动手进行调查研 究。“我们今后制定具体政策和解决问题,……要经过调查研 究,把下面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政 策,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计划,再到群众中去贯彻实行,并且 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 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中丰富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 认知。江泽民认为,全党同志必须深入各个领域的实际,大兴 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 之基,成事之道”。胡锦涛进一步指出:“改革发展面临的新 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进行深入细致的 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真实情况,我们才能在制定政策、谋划 工作、解决问题时做到胸中有数。”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 史,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 于对现实情况的周密调查研究。我们党依靠调查研究制定重大 战略决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为习近平 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根基。 (二)历史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中“调查研究”思想的继 承创新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为习近平关 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我国传统 文化中的调查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采风制度,《汉 书·艺文志》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 失,自考正也”。意为君王依靠采诗官所采之诗体察民情民 意,总结治国的得失,考查官员的政绩,以便作出相应的调 整。春秋时期,管仲创作的《管子·问》篇中的“问”,又 叫“问事”,现代语汇称为“调查”,其提出数十个 要“问”的题目,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全面的社会调查提纲”。西汉刘向 在《说苑·政理》中提出“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 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意思是耳朵听见不如亲眼看 见,亲眼看见不如亲自去做,亲自去做不如亲手把它辨别清 楚,强调了展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宋代大儒朱熹强调“格物 致知”,主张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调查和实践,人们才可以获 得对事物本质更加准确深入的认识。明末儒士顾炎武大力提 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强调学术研究要同国家实际、社 会实践的需要结合起来,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 上反复考订而成。总而言之,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实事求是、 重视践履笃行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主线和价值取 向,并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调查研究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构成 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 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 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讲话、文章、访谈中多次引经据 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意蕴,多次对传统文化中 调研观、知行观、践履观等相关思想进行论述,进而丰富发展 了调查研究思想。其一,对于调研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引 用“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指出密切 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其二,对 于知行观的问题,“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核心思 想,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知’是基础、是前 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其 三,关于践履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一语不能践,万卷 徒空虚”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 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同 时他强调“善行者究其难”,要求党员干部要善于实践,以便 能够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中的调研思想为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提供了历史借 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调研思想进行了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将其拓展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 面,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三)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个人成长、从政生涯的系 统思考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的生活 成长和政治实践过程密不可分。从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到党中 央总书记,他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足迹遍 布大江南北,纵横跨越中国版图,始终传承和践行着党的优良 传统,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树立光辉榜样、发挥引领作 用。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村,了解 到当地缺煤缺柴,于是他前后两次到四川学习调研沼气池的修 建技术,回来建造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观察到梁家河 村水土流失严重、农田产量低的劣势,他组织带领群众筑坝造 田、打大口井,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后 来,习近平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强调“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一 番”,用三年时间调研完了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 接着,习近平一到福州任职,就以调查研究起步开局,深 度调研限制发展的各种问题,将每年3月定为福州市的调查研究 月,大兴调研以推动科学决策在福州得以蔚然成风。在浙江工 作时,习近平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至少每周 都会安排一次调研,围绕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 关键问题,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创造性提出“八八战略”重大决 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旧率先垂范、大力倡导 调查研究,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干事路 径,基于调查研究对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科学解 答。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习近平总书 记就顶风踏雪赶往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考察调研,吹响 脱贫攻坚的号角。此后,他不断接访调研、访贫问苦、问政于 民,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从十八洞村调研时提出精 准扶贫战略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 展格局,从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到“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开展“网络问计”,从 跨越三省市调研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到推动中部地区 崛起的重大课题再到整体调研东三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 全面振兴座谈会……十余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躬身 调研,不断认识国情、寻求规律、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发展调 查研究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 二、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和实践指向的新论断、新阐释和新回答,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 调查研究的原则要求、价值立场、目标导向、实践路径,既解 决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又回应了如何看、怎么办的困 惑,实现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从而形成了科学完备、辩 证统一的思想体系。 (一)原则要求:摸实摸透真相,注重实际效果 调查研究要以事实为依据,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党的十 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为全党树立了重 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的光辉典范。他在阜平县调研时 谈到“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贫,通过典型了解贫困地区真实情 况,窥一斑而见全豹”,只有这样,才利于我们党和政府的正 确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出台政策措施要 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 益”,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是喊 口号,要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 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在陕西调研时强调“重要的是深入 调查研究、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方法、总结经验”,始 终将撸起袖子、俯下身子作为提高调研实效的关键一步,以事 实为依据,时时处处把求实精神牢记于心、付之于行。 调查研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只有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重视深入实际、了解 实际。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 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直接 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精准扶贫”,指出要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 见实效,强调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 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 子。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各地围绕着“扶持谁”“谁 来扶”“怎么扶”问题,不断优化扶贫思路和扶贫措施,最终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调查研 究,善于解剖麻雀,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吸取基层经验和群 众智慧,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作为党员干 部,只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符合规律、 符合科学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有效指导和推进各项工 作。 (二)价值立场:坚持人民至上,走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价值 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 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 地气。”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就是要在调查研究中倾听民 声、尊重民意、汇聚民智、顺应民心。一是调查研究要倾听民 声。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 望,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避免走马观花、坐而论道 的“假调研”和“伪调研”,真心诚意倾听人民心声。二是调 查研究要尊重民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改进调研 作风,“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 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 入群众,尊重民意、把脉问诊,推动调查研究蔚然成风。三是 调查研究要汇聚民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要甘当“小 学生”,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 来,学习借鉴人民群众的“真知识”“金点子”,从广大人民 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四是调查研究要顺应民 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当前最大的 民心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 生活的各种需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调查研究才能深入民心,充分彰显党的初心使 命。 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根本工作路线,是 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群众本领的根本所在。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 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党员干部 要坚持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 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将群众路线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一 方面,在调研中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 下沉调研、扎实调研,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 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为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问题”找到化 解之招、破题之策。必须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 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调研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广大党员、干部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