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全市2025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市2025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X市2025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和省 委“1310”具体部署,动员全市上下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使命,进一步提振二 次创业的精气神,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全力以赴“再 造一个新X”。 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全 市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5年 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 大。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 力度、更实的举措,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新气象。 下面,我就深入推进X高质量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三箭齐发,推动产业形态推陈出新 传统产业是X制造业的基本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 地。要坚持制造业当家、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 展,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智造强市”。 (一)以最大力度巩固传统产业家底 坚持“智改数转”主攻方向,着眼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覆盖水平和技术层次,抓好大 规模设备更新和新一轮工业技改,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把人工智 能嵌入制造业发展全领域、全链条、全过程,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 料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一是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X家电、陶 瓷、家具、五金、纺织等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品牌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设计、 研发及制造水平,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全 流程“智改数转”,依托“X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深度应用。二是实施智能化技术改 造工程。2025年度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设备更新改 造覆盖率达到60%,建成100家智能工厂、1000个智能车间。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改 造,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研发设计、品牌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投 入,提升X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构建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工业设计、工业软 件、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打造行业标 杆,推出一批标准化智能化生产线样板,带动传统行业整体升级。建立传统产业“智 改数转”辅导团队,强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专业机构支撑的数字化转型生态 体系。 (二)以最快速度推动新兴产业壮大 加强市级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用产业链思维统筹区域生产力布局,统筹上 下游产业链配套,统筹生产要素供给,健全强链补链延链机制,更好发挥产业投 资基金功能作用,一体推进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持续壮大新型电力系统装备、 机器人、新能源、医药健康等产业集群,让新兴产业尽早成为X高质量发展的强引 擎、新支柱。一是优化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突出规划引领,优化全市新兴产业空间 布局,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打造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统筹生产要素配 置,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用能、用水等要素需求,形成要素协同保障机 制。二是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集群,依托X电 网器材有限公司、X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集智能电网设备、新能源装备于一 体的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集群,支持XX机器人有限公司、X机器 人产业基地等龙头项目建设,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在 光伏、储能、氢能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发展,促进X实验室研发 成果转化,加快建设X省细胞产业园。三是强化产业金融支持。加大产业投资基金支 持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以上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整合优化各区产业 发展基金,形成全市统一的产业投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完 善“基金+基地+企业”模式,提高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效率和绩效,支持新兴产业加快 成长。 (三)以最优角度切入未来产业赛道 围绕绿色氢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培育一批“勇闯无人 区”的人才团队、优质企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努力在 未来产业发展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一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聚焦绿色氢能产业,支持X市氢燃料电池测试 中心建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生态。积极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加快X实验室 建设,支持大模型开发和应用场景落地。培育发展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依托X实 验室,打造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高地。二是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建设X市未来产 业先导区,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每年安排5亿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未来产 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资源,建设 未来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开放创新平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未 来产业创新生态。加强与X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网络。实施“揭榜挂 帅”机制,发布一批未来产业创新课题,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 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 二、坚持三链同构,推动产业动能破旧立新 积极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衔接、高效协 同,把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让创新与产业双向奔赴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X科技创新走廊,支持X实验室、X实验 室、X实验室开展创新研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和新型研 发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好五大中试平台、十大孵化平台,打造更 多中试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一是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加大对X实验室、X实验室、X实验室的支持力度,提升 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能力。支持X市企业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 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 创新联合体,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攻关。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 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设五大中试平台,涵盖先进制造、新材料、大健康、集成 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打造十大孵化平台,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 器-科技园”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每年安排3亿元以上资金,支持中试平台建设和科 技成果转化项目。三是打造创新应用场景。依托X制造业优势,建设一批新技术应用 示范基地,为创新成果应用提供丰富场景。支持创新成果在政府采购、重大工程建 设中应用,构建“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完整链条。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增加 技术创新在企业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二)让金融与科技相互赋能 提高产业科技投融资对接效率,集聚一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 金,加大科技企业增信分险力度,推动创新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让更多耐心 资本、长线资金涌向创新活动、科创企业,以金融活水浇灌创新之花。一是构建 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设立科技支行、 科技分行,开发符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有效 对接,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高产业科 技投融资对接效率。二是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集聚一批天使投资、风险投 资、创业投资基金,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周期的投资体系。加大科技企业增信分险 力度,设立科技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支持银行与创投 机构合作,共同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三是引导资本支持创新活动。推动创新 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社会 资本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创新项目 库,定期向投资机构推介优质科技创新项目,促进资本与创新精准对接。 (三)让人才与创新彼此成就 把握X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机遇,坚持高标准引进和高质量培养双轮驱动,面 向全国全球引进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始终视人才为珍宝,真心爱才、 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为人才办好每一件“小事”,让人才全神贯注做“大 事”,让每一块珍宝在X都能绽放光彩。一是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启动实施“X英才 计划2.0”,重点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 才。建立“人才特区”,在人才引进、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 位支持。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产业人才团队。二是加强 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共建产业 学院。实施“产业工匠培育计划”,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产业工匠。建立健全企业首 席技师制度,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构建产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人才与 产业精准对接。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人才评 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提供 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每年新增人才公寓5000套以上。打造人 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国际化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配套设施,营造宜居宜业 宜学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坚持三改联动,推动产业空间加快更新 以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牵引,紧紧扭住发现价值、重塑 价值这个关键,统筹推进区域布局改优、土地制度改革、工业园区改造,打造高品 质产业新空间。 (一)推进区域布局改优 充分发挥环X产业基础较好、文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以中部 的X、X等六个镇街为核心区,高标准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 区,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 一是优化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坚持“一区一主导、一镇一特色”,推动X智能制 造、X纺织服装、X玻璃建材、X家具建材、X新材料、X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聚 发展。建设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加快完善区域基础设 施,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和产业配套水平。二是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强化区域交通互 联互通,加快建设环X区域交通网络,打通区域发展“大动脉”。推动区域生产要素高 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区域产业协作平台,促进产业链 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生态。三是打造示范引 领高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用地、用能、财税等方面给予先行区政策倾斜。加 强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先行区建设规划,统筹产业、城镇、生态、交通等要素布 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跨区域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规划、政策、项目、资源 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二)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土地瓶颈,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和推广地券、 房券、绿券等改革措施,推动各类性质土地大腾挪、大置换、大整合,积极推进集 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和有序利用,全面 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推动存量土地资源再活化、空间价值再创造。一是深化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完成土地整治面 积3万亩以上。推广“地券”、“房券”、“绿券”等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