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继市场化和城镇化之后,
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新业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的新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已由经济高速增长
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变化使我们的社会同时面
对着市场化转型、城镇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会有两面性。但数字化转型和新业
态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顺势
而为。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已由经济高速增长
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变化使我们的社会同时面
对着市场化转型、城镇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数字化转型
已经成为继市场化和城镇化之后,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
量。
经济和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发展理论的创新
理论的创新总是受解决重大现实问题需要的驱动。可以说,
我国是较早就敏锐意识到世界发展与技术变革大变局的国家之
一,并在此基础上为应对这一变局在科技投入和产业布局方面及
时作出了重大调整。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核心技
术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应对全球产业链的动荡变化,
推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这种选择是基于我们对自身发展阶段
和发展挑战的认识,也是基于对国际上其他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
发展经验的总结。中国的发展已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阶段,处于一个“夹心层”:在产业链的低端,劳动力供给、资源
供给、生产成本等传统的“比较优势”,面对后起的新兴经济体在
逐渐弱化;在产业链的高端,面临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垄断、资本
优势和市场控制。中国进入的这种新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环境发
生的深刻变化,形成了某种进一步发展的倒逼压力,即必须通过
突破一系列科技瓶颈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应对数字化转型的
重大变化。
经济和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极大的机
遇,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总体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
存在诸多难点、堵点和痛点。例如,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
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陈旧、质量效益不高、可持续性不强、
民生短板明显等情况依然存在,经济的长期运行仍然存在各种不
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方
面。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运行,也制约了科技创新在
现代化进程中的潜力释放。
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
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
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
是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生产力理论的
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新业态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发展研究的议题和范式
在社会学领域,其实学界很早就洞察到数字化转型对现实和
自身研究的深刻影响。早在 1996 年,社会学领域就有两本这方
面的重要著作问世:一本是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兴起》,这是
他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 1 卷;另一本
是里夫金的《劳动的终结:全球劳动力的衰落与后市场时代的发
端》。这两本书都在 20 多年前就揭示了信息和数字技术给经济社
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当然,近十几年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及其所带
来的深刻变化是远超学界预期的,新业态的层出不穷、迭代发展
和迅猛之势,也是远超预期的。
这种新技术的变革,不仅深刻重塑了劳动就业和现实生活的
样貌,也给学界的研究本身以极大影响。比如,在社会学领域,
社会阶层结构和职业群体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改革开放
以来“下岗职工”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市场化转型的巨大变迁,而
随后的“农民工”研究,则揭示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社会
变迁所经历的各种现实问题。现在,数字化转型中新业态的发展,
正推动着社会学界的“新工人”研究或“新职业群体”研究。比如:
《中国卡车司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