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县企业招工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县企业招工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加大,县工业园区规 模也在不断扩大,进驻的企业逐渐增多,尤其是 xx 有限公司等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进,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日益显现。近日, 县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安排,在局长 xx 的 带领下,针对全县企业“招工难”问题深入到 xx、xx 等 8 家企 业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了解用工情况。通过调研发现我县工业园 区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用工难题,尤其是像凯盛鞋业等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企业用工紧缺现象尤为突出。招工难问题的出现,已严 重影响到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成为制约各类企业 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认真分析企业“招工难”现象 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招工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 现 xx 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加速挺进全省“二十强”的目标的 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出现“招工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招工主体错位,企业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长期以来,该县在为企业招工方面狠下功夫,采取多项措施 积极破解招工难题,每年年初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县政府与各乡 镇签订了为企业招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招工难问题,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但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招 工工作应当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为前提,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完 成对社会人才资源的调配,在这里企业是招工的主体。该县为了 使招工工作进展更加顺利,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和责任单位制定 了严格的奖罚措施,使乡镇和责任单位成了招工的主体,极大地 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难度,也导致了部分单位和乡镇没有认识到招 工工作的重要性,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形成 了消极的招工态度,完全把招工看成是政府的事,形成“等人”、 “挑人”的心理,等着政府送员工上门,拔高选人标准,一缺员 工就给有关单位施压,在留住员工方面乏力,挫伤了招工单位对 招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企业待遇偏低,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的现象在工业园区企 业普遍存在,不少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常常以最低工资作员 工的底薪,遇到赶单时更要加班加点,加班有时也不按标准支付 加班工资。据了解,我县企业除少数几个待遇较好、管理较科学 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员工每天需工作 9-12 时,有时甚至达 14 小时,月休息日只有二天,人均月工资只有 1500 元左右,有的 员工在节假日上班和加班后,并未得到法定标准的工作报酬。这 种竭泽而渔的用工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招工难、留工难; 同时我县工业园的企业,大部分缺乏长远计划,对于员工状况、 薪资结构设计都没有合理分析,如何招人,怎样用人、留人都没 有一套可行的措施,相比国内许多先进企业都靠打造自身企业文 化、建立企业自身人性化管理体制留人才,而我县还存在抵押工 资等原始办法,难以留住员工的心。 (三)专业技工缺乏,供需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据调查,很多企业都面临的同一问题:招工难和留工难,一 边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边是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调查中发现, 我县不少企业所需要的各类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操作工缺 口较大。全县城乡有劳动力 60 余万人,其中有一技之长的仅占 20%,城乡求职人员中技能单一或根本没有技能和技术,文化水 平普遍不高,限制了企业招收技工的选择范围。技能型人才难找 也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技校、职院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由于 校企联动性不够,部分不符合企业需要,而符合企业需要的又大 都流向了经济发达、用工环境优良,工资待遇丰厚的沿海地区, 导致本地企业难以在技校、职院招到对口的技工。另一方面,不 少求职应聘者又达不到企业规定的年龄、文化程度、技能甚至性 别等用工要求,80 后、90 后劳动力多数进入服务行业,进入工 业企业的相对较少,从而使一些求职者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和农 村劳动力只能“望岗兴叹”。 (四)吸引劳动力就业的相关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一是企业的用工行为有待规范。有些企业为追求短期效益, 在用工上往往采用一些违反劳动法规的做法,比如用工不规范, 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更谈不上为职工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障手 续,使员工信赖企业难,企业稳定员工难。二是劳动力市场的运 行机制不够合理。没有充分发挥中介应有的作用,某些劳动中介 部门、人才市场资料不完整,不能准确提供求职者的就业信息和 及时了解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