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做好政法网络舆情工作的十大创新思路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做好政法网络舆情工作的十大创新思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各类社会思潮、 现实矛盾、群体情绪汇聚网络空间交互影响,网络舆论场愈加复 杂多变,依法妥善处理网络舆情、降低负面事件的冲击与挑战,不 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地政法机关的本职要求。因此, 不论是信息公开,还是热点回应,或是政策发布,最终目的是弥合 分歧、减少误读、促成共识、增进公信,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舆 论场,政法机关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增强能力水平,提升舆 论认可度和满意度。 1.合法性原则需摆在首位 随着法治思维深入人心,舆情处置的法治思维显得更加基本 且必要。“依法办理”这一舆情处置关键之道所要求的“规范执 法、依法处置”是影响舆情走势最重要的因素。政法机关唯有在 依法处置的前提下,在发布内容、时间、节奏等技巧之“术”上 采取针对性的舆论引导措施,方能确保舆情态势能快速走出困境。 “依法办理”既是舆情处置的关键之道,也是舆论引导的前提和 基础。如果政法机关不能做好依法办理这个“最先一步”,舆论 引导和社会面管控这些技巧之术将成为“无本之木”。 2.强化舆论阵地意识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 战场、最前沿,大量的网络热点背后其实是社会思潮的较量。以 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兴舆论阵地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 场,一些负面思潮的叙事逻辑从宏观转向微观,常常聚焦公众的日 常生活,通过采取煽情的路径触发舆论共情心理,导致一些偶发的 热点个案被上升到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层面。因此,舆 情应对不仅成为舆论引导重要手段,更应成为争夺舆论主导权的 前沿阵地。政法机关需要强化意识形态敏感性,依法依规处理好 网络舆情,及时消除个案被舆论场赋予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3.树立网络空间共同体意识 随着热点事件的复杂性增加及周期延长,跨系统舆情的连续 多年呈现上升趋势,舆情处置工作不再限于某一家政法机关,甚至 不限于某一地政法系统。从舆情发酵过程也能看出,舆情治理不 止于一家单位、一个地区的责任,执法司法权威与公信力覆盖整 个政法系统,一旦某地舆情回应不力,舆论负面情绪会波及并延伸 至相关体系内部。换句话说,所有公权力部门都可能面对“塔西 佗”陷阱,这就要求舆情处置部门也要树立“共同体”意识。正 如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 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全国各地政法机关需要树 立全局意识和协作精神,共同应对舆论压力,共同维护执法司法公 信力。 4.认清舆论场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在舆情工作中,无论是负面舆情处置还是正面宣传工作,风险 意识一直是政法机关强调的要点,需要充分了解相关工作潜在的 风险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更具靶向地采取措施,推动工作呈现实效。 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研判相关风险时,不仅要知其然,提高防范 意识,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当前舆论环境充分的了解,进而做出精 准的风险预判及研判。只有看清热点事件背后所附着的社会思潮、 舆论风向、议题“靶点”,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舆情发酵阶段做 出精准研判,在舆论引导阶段明晰重心所在。例如,近年来接连出 现多起与“女权”相关案件,其中四川女子“拉姆”遇害案、成 都女子饭馆劝烟被泼水等事件均引发极端女权的罔顾事实的“狂 欢”。对于这类带有明显议题特征案件,政法机关就不能以普通案 件对待,需要及时预判舆论炒作点和舆情敏感点,增加回应引导工 作的针对性和预判性,以免被炒作势力钻空子、揪辫子。 5.适应新媒体时代工作需求 当下我们正处在短视频时代,网络热点舆情事件通过短视频 的传播增加了发酵速度与烈度,“发酵快而急”“小事闹大闹炸” 的趋向十分明显。而一旦舆情发酵,涉事政法机关面对全网舆论 的关注压力,常常会出现回应处置不及时而被网民追打的局面。 因此面对舆情急速发酵的情况,如果政法机关还按照往常思路,层 层上报等审批,网络舆情已经升级恶化,很容易错过了回应舆情的 最佳时机。对此,政法机关需要形成适应网络时代的舆情工作思 维,在发现、上报、研判、处置、引导等各个环节建立常态化方 案,在突发舆情出现后能够从容不迫,不落后甚至能够跑赢网络舆 情的发酵速度。此外,在工作方法上,政法机关也需要适应大数据 时代的分析方法,不断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和及时性,重视舆情 溯源和关键节点追踪,找到舆情推手和背后力量,在应对舆情时更 加从容。 6.重视情绪管理与疏导 后真相时代,感性主导理性,情绪先于事实。网络舆情实质上 是社会不良情绪的富集,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