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
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
收入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和了解 XX 农民就业问题与现状,进
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广泛的深入调研。按安人社发〔XX〕XXX
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工作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实际情况,通过走访
和座谈多种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础材料,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概况及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情况
全县总人口为 XXXXX 人,XX 周岁-XX 周岁劳动力资源
XXXXX 人,占总人口的 XX.X%。其中男 XXX 人,占
XX.X%;女 XXXXX 人,占 XX.X%;XX-XX 周岁 XXXXX 人,
XX-XX 周岁 XXXXX 人,XX-XX 周岁 XXXX 人;文化程度初
中及以下 XXXXX 人,高中 XXXX 人,大专及以上
XXXX 人。农村劳动力常年转移 XXXXX 人,每年新增成
长劳动力 XXXX 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县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容忽视
的事实。近几年,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进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
逐渐增多,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有所提高;从劳动力的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
业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因此技能型劳动力逐渐上升。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民实现劳务收入的主
要渠道。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民刚进城
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即城镇人不大乐意干的脏、累、
苦、险等工作。如建筑、废品回收、环境卫生、饮食服务、小商
小贩等这些城镇人退出或自动放弃的工作岗位。经过近几年的发
展,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慢慢的从体能型转化为技能
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
观念新、懂技术、会管理、能带动广大农民运用技能脱贫致富的
务工能人,从而带动其它就业人员从事一些高技能工作,慢慢从
高、危、苦的行业脱离出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是
大势所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
径,当然,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
要动力,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XX 年以前,除了高考、
招考等所谓正规转移就业进城的农村劳动者外,大部分进城务工
经商的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21 世纪以后,城市
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基本上是高中或中技以上,
这促使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兼业性。事实证明兼业农户的
出现,他们既从事其他产业活动,也不放弃农业生产。即保留
了自己土地的收成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丰富了现代市场
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农民进城落户奠
定了良好基础。
3.从转移的行业看,第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
就目前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改变了就业观念,从所谓的
“正式固定工”、“计划合同工”转向就地就近临时工、外出农民
工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相符的,应
该尽快解除各种观念的束缚和限制条件,敞开城市的大门迎接他
们。
4.自 XX 年我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人数就突破万人,在方
式上从曾经盲目性慢慢趋向有组织性,XX 年至 XX 年劳务输出
趋于稳定上升趋势,常年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等地有
1.3 万人以上,转移时间为 1 年以上,最短的 3-6 个月。对于一
个只有 5 万人小县来说劳务输出处于良好状态,因此,为加快农
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进程,将农村
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农民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各项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农民工外出和进城落户,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移的客观性、必然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及就业趋势分析
1.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
虽都以现金形式补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安置,造
成失地又失业的新型富余劳动力,在经济基本上保持旺盛的活力,
第二、三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都已得到迅速发展,大多数农
村劳动力投身于产业之中,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无生活忧虑。
此类劳动力基本已融入到城市体系,是典型的转业型农民。
2.我县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力度。五年来,县政
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XX 至 XX 五年间,
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1.5 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 1.3 万
人,市内转移就业 0.8 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就业 1000 人左右,
劳务收入逐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创劳务收入 1.3 亿以上。农村
劳动力转移出现了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体力型向
技能型、大众型向特色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的良好局面。
3.近年来,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了农村劳动
力收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劳务收入是我们促进农村劳动
力收入增长的主要工作内容。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
力各类培训 38 期 5987 人,其中旅游培训 320,计生子女培训 219
人,再就业培训 1317 人;创业培训 7 期 460 人,人人技能工程
培训 5 期 522 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并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1173 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和创业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关于鼓励全面创业促就
业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服务
等各个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
技能培训,乡土人才培训、产业带头人创业培训,农村两后生培
训等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健全
横向、纵向劳务信息网络,加大和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对接,不
断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渠道,努力改善农村居民就业创业环境和
条件,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快速增长。
4.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自 XX 年以来,随着大城
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
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
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
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做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