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XX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 XX 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 作的总抓手。近年来,X 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 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 委一号文件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抓重点、夯基础、补 短板、强弱项,聚力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共同富 裕先行区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 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有力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乡 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 出了积极贡献。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责任落实,筑牢乡村振兴之基。一是构建责任体 系。调整充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建乡村产业、人 才、文化、生态、组织 5 个乡村振兴工作专班,成立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5 个专责工作组,市级分管领 导、27 个市直部门及县、区党委政府向市委市政府签订目标任 务责任书,明确职责任务,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有 力有效开展。二是强化督查落实。多次组织召开全市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推进会,进行安排部署。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理 清思路,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农村工作 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定期调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 同时,制定出台市委一号文件、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及五大专班工 作计划等系列政策配套文件,由市政协牵头成立农业农村工作督 导组,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工作督导,有效保障责任、政策和工 作落实。 (二)锚定产业兴旺,厚植经济发展沃土。一是粮食安全根 基更加坚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出台粮食生产奖励补 助办法,集成推广良种良法,融合推进农艺农机,着力提升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2024 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 94.2 万亩、占省 上下达任务的 104.67%,产量达 49.25 万吨。严格耕地占补平衡 管理,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全市实控耕地 面积 190.45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 149.9 万亩,2023 年以来落实 耕地占补平衡 661.41 亩。因地制宜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全 年完成农业高效节水面积 109.63 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84%。全面落实高标准农田“1+3”政策措施,出台高标准农田 暨高效节水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23 年以来建成高标准农田 37.73 万亩,X 区永久基本农田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 和高效节水全覆盖。二是特色产业发展更加强劲。精准招引高品 质菜草畜产业项目 32 个,X 县金琥农业马铃薯加工、X 区乡村 振兴畜牧产业园及 X 区 20 万吨乳制品加工等一批菜草畜产业链 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完成投资 13.51 万元,投资完成率 99.5%, 24个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产值达到105.63 万元,同比增长 5.5%。X 县入选 2024 年度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 重点县建设名单,9 家冷链运营主体被认定为首批“甘肃省农产 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X 县 X 顺利通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 评估,X 区 X 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有序推进。新认证“三 品一标”农产品 7 个,新认定“甘味金品”32 个,市域内建成 “甘味”及“甘味金品”线下体验馆 6 个,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不断提升。 (三)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塑造乡村振兴之形。一是高站位 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 举,优化布局、分类推进,持续推进省级示范市创建和示范村创 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安排专项奖补资 金,高站位谋划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 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储运治理机制,颁布实施《X 市乡村清 洁条例》,乡镇清洁制度和行政村清洁公约实现全覆盖。二是乡 村建设成效更加明显。因地制宜推动“八改”工程,分区分类建 设和美乡村,创建省级“和美乡村”3 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 搬迁项目全面完成,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获 A 等次。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达到 82%,实现污水治理的行 政村达到 55.4%,卫生户厕普及率提升到 89.4%,X 区实现农村 污水治理全域覆盖和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营。 (四)培育乡风文明,传承乡村振兴之魂。一是树立文明新 风。持续推进农村高价彩礼治理,制定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 俗指导意见及工作方案,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忆先辈传家训 讲家风”等文明新风活动,全市 139 个行政村实现红白理事会全 覆盖,X 区移风易俗做法、X“345”养老服务模式被央视宣传 推广。二是创建文明家庭。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和 孝子、好媳妇等选树活动,广泛开展民俗技艺传承、“丰收中国 万里行”直播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 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文明创评活动,创建省级文明村镇 7 个, 评选市级文明村镇 18 个,推树全国“最美家庭”1 户、全省“最 美家庭”10 户,培树市级“最美家庭”45 户。 (五)强化治理有效,提升乡村振兴之力。一是党建引领赋 能乡村振兴。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深入推进村 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扎实开展乡村两级班子运行 届中研判和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工作履职情况调研,及时调整配齐 村“两委”班子成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 行“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主动 创稳为抓手,开展“三无”“三不”创建行动,31 个村实现“三 无”、113 个村实现“三不”。二是加快促进“三治”融合。命名 全省村规民约先进村 6 个、第二批“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7 个, 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53 个,所有行政村实现 法律顾问全覆盖。全面推行”连心促振兴“1456 工作法,全方 位搭建党群深度沟通、民情民意汇集、联系服务群众、理论政策 宣讲、矛盾纠纷化解、干部履职监督平台,党群面对面说事议事, 心连心释疑解难,群众意见诉求办结率达到 99.87%,群众的诉 求得到有效解决。 (六)促进生活富裕,强化乡村振兴之策。一是城乡融合发 展更加深入。因地制宜探索“土地托管”、庭院经济、旅居式养 老、“彩礼变基金”风俗革新倡议等模式,扎实开展链主企业带 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村村联合”抱团、“共富车间”、“光伏+ 种养业”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有序推进,“村居融合”改革试点扩 面提质,强村富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二是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 经济。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统一规 划,以党群“联心”统筹化推进、城乡“联姻”精准化帮扶、产 业“联动”品牌化培育、利益“联结”抱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