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强市建设暨全市高校高质量发展推
进会上的讲话
市委召开高等教育强市建设暨全市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
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
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
省政府要求,部署推进高等教育强市建设,以高校高质量发展为
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亲
自擘画中国高等教育蓝图,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
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
展、事关民族未来”。这些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
指示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市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一是教育质量整体跃升。规模
总量持续做大,20 年来,高校数量从 12 所增加到 16 所,专任
教师数从 4768 名增加到 10633 名,全日制在校生从 8.1 万人增
加到 20.8 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从 242 人增加到 1.83 万人。综
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高校 17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X
大学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 80 并稳步上升,力学学科入选国家“双
一流”建设学科,X 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双高计划”
学校。人才引育扎实有效,累计引育全职院士 29 名,实现自主
培养院士零的突破,集聚国家级人才 253 人、省级人才 215 人。
二是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快布局,二十大学
(暂名)建设全面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特色鲜明,X 大学作为国
内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已成长为中外合作办
学的典范。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获批国家产教融合首批试点城市,
累计打造省级以上试点企业 37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69个。
三是赋能发展成绩显著。服务科技创新有成果,近三年高校发明
专利授权 4682 个,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29 项,累计承担企业
横向课题 2400 余个。助推产业发展有成效,深化产学研协同,
建成现代产业学院 24 所,与企业共建工程师学院 10 家,有力推
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协力共同富裕有成色,加大
“一老一小”服务、医疗健康、文化艺术、农业农村等领域专业
人才培养力度,X 大学“大学小镇”共同富裕样板入选教育部精
准帮扶项目。四是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把党的领导贯穿高等教育
工作全领域全链条,建立高校“四个融合”党建工作机制,深化
大中小学校思政一体化建设,培育创建 5 个国家级、36 个省级
标杆院系,27 个国家级、46 个省级样板支部,获评 2 个国家级
“思政金课”。
X 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与城市发展携手共
进。40 多年来,伴随着 X 实现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总体
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精彩蝶变,X 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回望来时路,X 高校的每一步成长、
每一点成绩都十分来之不易,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靠
的是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离不开一代代“X 帮”心系桑梓的大
爱奉献,离不开全市高校教职工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
全市干部群众一致同功的不懈奋斗。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
府向全市高校教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 X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
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X 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面对新的
“成长的烦恼”,我们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高质量高
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要牢固树立
“高教兴则城市兴,高教强则城市强”的理念,锚定更高标准、
更高目标,立赶超之志、鼓争先之劲、谋务实之策,加快推动高
等教育攀高跃升,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争一流、创样
板、谱新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强高教重在强高校,必须树恒心立恒业打造一流高等学
府
建设高等教育强市,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
全市高等教育实现从大到强的新跃升。总体上要把握三个导向:
一要精准定位、明确方向,立足服务“国之大者”、赋能城市发
展,走出一条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契合高校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二要系统谋划、内涵发展,坚持全域一体谋划、普职协同提升,
优化学科结构、提升硕博比例、提高办学水平,推动高校从外延
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三要精准支持、靶向突破,突出问题导向、
紧盯短板弱项,“一校一策”定方向、定政策、定资源、定服务,
破解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堵点难点。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要打造高质量党建阵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
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
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推
进党纪学习教育,切实抓好清廉高校建设,不折不扣把党的全面
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压实思政工
作主体责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
魂育人,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政工作,提高思政课的针
对性和吸引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文化、爱国精神有机融
入思政教材和课堂,打造一批具有新时代新气象的“思政金课”。
要全面加强师生政治引领,持续锻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
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让更多高校教师成为“经
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引导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
基,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要建设高水平学科集群。实施高校学科专业“161”工程,
把经典学科和新兴学科统筹起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
科群,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专业化
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力学、水产学科建设水平,建强数学、物
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人文社科学科,推进
“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形成“点
上有高峰、面上有高原”的学科体系。要以复合化催生创造力,
着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理、工、文、商、农、医渗透融合,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等交叉学科,
支持顶尖人才领衔组建交叉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不断
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新创新形态。要以特色化增强竞
争力,加强特色学科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双证计
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协同培养,构建契合市场需
求的特色学科专业群。
三要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围绕一体建强“三支队伍”部署
要求,深挖高校人才“蓄水池”,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大文章。
要以政策引才,全市高校要与人才工作部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