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乡土文化挖掘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乡土文化挖掘保护座谈会。这不仅是一次对
我县乡土文化发展现状的深入探讨,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擘画
蓝图的重要会议,标志着全县乡土文化挖掘保护工作迈向新的
阶段。乡土文化作为我县的宝贵财富,犹如一部镌刻着岁月印
记的史书,承载着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代代相
传的民族精神,更寄托着游子们魂牵梦绕的乡愁情思。从古朴
的传统民居、精湛的民间技艺,到独具特色的民俗节庆、口口
相传的民间故事,每一处文化符号都彰显着我县深厚的文化底
蕴。做好乡土文化挖掘保护工作,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重要使命,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
核心动力,能够为我县文旅融合、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
力。下面,我就做好全县乡土文化挖掘保护工作,讲几点意
见。
一、乡土文化是根脉所系,须在追本溯源中筑牢守护之基
(一)探历史渊源,寻文化之“根”
历史是文化的基石,每一处古迹、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过往
的岁月。我们要深入探寻我县乡土文化的历史源头,从古老的
村落、斑驳的碑刻、传世的家谱中挖掘历史故事。那些历经风
雨的古建筑,如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青砖黛瓦间镌刻着时光的
印记,其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严谨对称的布局结构,不仅体
现了当时精湛的建筑技艺,更反映了当地以宗族为核心的社会
结构和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还有散落在民间的古老传说,从
讲述状元郎寒窗苦读终成大器的名人轶事,到描绘先民披荆斩
棘开拓家园的地方起源故事,都如璀璨星河般串联起乡土文化
的历史脉络。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口述传说已出现代际断
层,亟需通过田野调查、方言转译等方式抢救性记录。通过对
这些历史元素的系统研究和数字化整理,我们不仅能更加清晰
地认识到我县乡土文化从何而来,更能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中,明白我们的文化根基所在。
(二)梳民俗脉络,理文化之“序”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传统的节日庆典,如春节期间街巷间腾跃翻飞、寓意驱邪纳
福的舞龙舞狮,端午时节粽香四溢、百舸争流的包粽子赛龙
舟,到婚丧嫁娶中蕴含着人生哲学的独特习俗,每一项民俗活
动都镌刻着先民的智慧与情感,有着独特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我们要系统梳理这些民俗事项,按照时间顺序和地域特点进行
分类整理。以庙会习俗为例,不同乡镇虽都以祭祀祈福为核
心,但细节处尽显地域特色——东山庙会保留着古老的傩戏表
演,通过神秘的面具与舞步沟通天地;西水镇则盛行“抬阁巡
游”,精美的彩阁上孩童扮作戏曲人物,展现民间工艺与戏剧
文化的交融。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档案、绘制地域民俗图谱等方
式,深度梳理民俗脉络,不仅能把握民俗文化的发展规律,更
能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让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凝聚
人心、传承文化的作用,成为维系乡土情感的精神纽带。
(三)品非遗魅力,悟文化之“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我县坐拥得天独厚的非遗资源宝库,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
传统技艺等类别繁多、底蕴深厚。以剪纸艺术为例,其以红纸
为纸帛、剪刀作画笔,传承人指尖流转间,花鸟鱼虫、民俗故
事跃然纸上,每一幅作品都凝结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
美好祈愿;传统戏曲表演更是一绝,无论是高亢激昂的梆子
腔,还是婉转悠扬的民间小调,从唱腔的抑扬顿挫到水袖翻飞
的程式化动作,无不彰显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这些非遗项
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承载着数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们是镌
刻在时光里的文化密码,蕴含着先辈们的生存智慧、审美情趣
与价值追求。通过系统性的挖掘保护,建立非遗传承人档案
库,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工坊”等实践活动,我们定能
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乡土文化的精神根脉在
传承创新中绵延不绝。
二、乡土文化是发展之要,须在把握机遇中激发创新活力
(一)借政策东风,拓发展空间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
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我县乡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
境。我们要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的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和
资金支持。比如,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用于乡土文化基础
设施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等;借助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申
报更多的非遗项目和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要结合我县实际情
况,制定符合本地乡土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乡土文化的发
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二)融时代元素,赋文化新能
时代在发展,乡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将现代元素
与乡土文化相结合,赋予乡土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文
化产品创作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动漫、短视频、
网络直播等,传播乡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县的乡土文
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创产品,将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比
如,将传统的剪纸图案印在文创产品上,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元
素,又具有现代时尚感。通过融入时代元素,让乡土文化更好
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激发其创新活力。
(三)挖特色优势,强产业支撑
我县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这是发展文化产业
的优势所在。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地
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比如,以非遗项目为核心,发展非遗
旅游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XX镇依托百年剪纸技艺,建设非
遗文化小镇,设置剪纸工坊、展览长廊,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剪
纸从构思到成品的全过程;在XX乡结合传统陶艺,打造非遗体
验基地,游客不仅能亲手拉坯制陶,还能聆听匠人讲述陶瓷背
后的历史故事。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举办民
俗文化节、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将舞龙舞狮、传统庙会等民俗
表演与特色美食展销结合,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文化与旅游
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让乡土文化“活起
来”“传下去”,还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实现
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三、乡土文化是民生之需,须在服务群众中增进文化福祉
(一)建文化阵地,夯基层基础
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传播乡土文化的重要场所。我们
要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
实施”原则,系统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
书屋等设施设备,通过数字化升级、功能分区优化等举措,构
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在建设过程中,需深度挖掘当地的
历史文脉与民俗风情,将青瓦白墙的建筑风格、承载乡愁记忆
的传统纹样融入设计,打造独具韵味的文化地标。例如,在村
文化活动室中设置乡土文化展示区,运用图文展板、多媒体互
动屏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当地的历史文物、民俗物品、非遗作
品,同时配套设置手工艺体验区,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现场教
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此
外,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年度活
动计划、招募文化志愿者、引入社会资源等方式,定期组织非
遗展演、民俗节庆、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切实提高文化阵地的
使用效率与服务效能。
(二)办文化活动,富群众生活
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结合传统节日、农闲时节等关键节点,深度挖掘乡土文
化内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乡土文化活动。除了
文艺演出、书法绘画展览、民俗比赛等常规形式,还可创新推
出非遗技艺现场展演、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工坊等特色活动。
这些活动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生活,从选题策划到流程设计
都需融入浓郁的乡土气息,真正做到让群众愿意参与、能够参
与、乐于参与。比如,在每年秋收时节举办农民丰收节,通过
设置农产品展销、民俗文化表演、趣味农事体验等特色板
块,全方位展示当地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与特色物产。活动
现场可邀请民间艺人进行舞龙舞狮、地方戏曲表演,组织村民
开展晒秋摄影展、传统农具展示等,让群众在欢庆丰收的热烈
氛围中,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通过常
态化开展此类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极大丰富群众的业余生
活,还能有效增强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乡土
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人心、促进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
(三)育文化人才,强传承力量
人才是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以系统性思维加
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既热爱乡土文化、又
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建立"本土文
化人才库",深入乡村挖掘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活态瑰
宝",通过设立乡村文化工作室、举办非遗技艺博览会等方
式,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同时推行"师徒结对"激励机制,对
带徒传艺成效显著的传承人给予政策倾斜,推动传统技艺薪火
相传。另一方面,深化校地合作,与高校、职业院校共建乡土
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开设民俗学、传统工艺等特色专业课
程,将田野调查、非遗实践纳入学分体系,培养理论与实践并
重的专业人才。此外,定期开展文化人才轮训计划,邀请行业
专家开展非遗保护、文创设计等专题培训,组织文化工作者赴
先进地区交流学习,全方位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创
新能力。通过多维度培育文化人才,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筑牢人才根基。
四、乡土文化是振兴之魂,须在融合发展中赋能乡村建设
(一)与产业融合,促农民增收
乡土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深厚文
化内涵,显著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要积极将乡土文化元素深
度融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全力打造独具文化特色
的产业品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