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党工委书记在矛盾
纠纷化解调度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矛盾纠纷化解调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上级有
关部署要求,总结前期工作,分析当前形势,调度推进下一步
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刚才,相关同志汇报了各村(社区)矛盾
纠纷排查化解情况,讲得都很具体、很实在,也提出了一些很
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把工作做得更
好。下面,我结合街道实际,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矛盾化解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深刻认识矛盾纠纷
化解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思想认识,筑牢矛盾化解“压舱石”
矛盾纠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如同晴雨
表,反映着社会的运行状况和群众的利益诉求。从社会稳定的
角度来看,每一起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都有
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患。小到邻里之间的争吵,大到群
体利益的诉求,若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越级上访、群体性事
件等,严重破坏社会的安定有序。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讲,良
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地方矛盾纠
纷频发,企业投资会缺乏信心,项目建设会受到干扰,群众也
无法安心创业就业,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阻碍。对于基层治理而
言,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是社
会治理的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的各种问题和诉求,只有把矛
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筑牢基层治理的根
基,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
(二)强化民生关联,架起党群关系“连心桥”
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群众的事无小
事,每一起矛盾纠纷背后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无论是邻
里之间的宅基地纠纷,还是家庭内部的财产分割问题,亦或是
征地拆迁中的补偿争议,都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
全感。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纠纷,就是在为群众办实事、
解难题,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从而增强对党
的信任和支持。反之,如果对群众的矛盾纠纷视而不见、敷衍
了事,就会伤害群众的感情,疏远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和政
府的形象。因此,我们要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联系群众、服务
群众的重要途径,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不断增
进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聚焦发展大局,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器”
当前,我们街道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
新机遇和新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利益调整和
矛盾冲突,比如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拆迁安置问
题,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劳资纠纷等。这些矛盾纠纷如果不能及
时妥善处理,就会影响项目的推进和企业的发展,进而阻碍街
道整体发展大局。只有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稳定
的社会环境,才能为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让我
们能够集中精力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我们要站在全局的
高度,充分认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
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为街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准确把握当前矛盾
纠纷的形势任务
(一)类型分析,把握矛盾纠纷“风向标”
当前,我们街道的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矛盾性
质来看,主要包括民事纠纷、行政纠纷和涉法涉诉纠纷等。民
事纠纷中,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财产纠纷等较为常见。
邻里之间可能因为噪音、环境卫生、通行等问题产生矛盾,婚
姻家庭纠纷则涉及到夫妻感情、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方面。
财产纠纷包括房产、土地、债权债务等问题。行政纠纷主要是
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比如在行政审批、行政处
罚、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的争议。涉法涉诉纠纷则是当事人对
司法机关的裁判结果不服,通过信访等途径寻求解决的问题。
从矛盾产生的领域来看,经济领域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同纠纷、劳资纠纷、知识产权
纠纷等不断涌现。在农村地区,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使用
权、征地补偿等问题仍然是矛盾纠纷的热点。在城市社区,物
业管理、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环境保护等问题也逐渐成
为关注的焦点。
(二)特点归纳,找准矛盾纠纷“症结点”
一是复杂性。许多矛盾纠纷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涉及
到多个方面、多个主体的利益。比如征地拆迁纠纷,既涉及到
政府的拆迁政策、开发商的利益,又关系到被拆迁群众的切身
利益,还可能涉及到历史遗留问题、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因
素,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二是群体性。一些矛盾纠纷由于涉及
到较多群众的利益,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比如企业拖欠职工
工资、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不满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
决,可能会导致众多群众集体上访、请愿,甚至出现过激行
为。三是易激化性。在矛盾纠纷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及
时、方法不当,很容易导致矛盾升级激化,从一般的口角之争
发展到肢体冲突,甚至引发刑事案件。特别是一些涉及到群众
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情绪较为激动,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
堪设想。四是长期性。有些矛盾纠纷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政策调整等原因,需要长期关注和处理。比如一些信访积
案,历经多年未能解决,当事人反复上访,给社会稳定带来了
长期的压力。
(三)成因剖析,深挖矛盾纠纷“根源处”
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利益格局不断
调整,社会矛盾进入了多发期。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逐渐
扩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要
求越来越高,这使得矛盾纠纷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政
策层面来看,一些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完善的地
方,比如政策宣传不到位、执行标准不统一、缺乏有效的监督
评估等,导致群众对政策不理解、不认同,从而引发矛盾纠
纷。从基层工作层面来看,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
暴,缺乏耐心和细心,对群众的诉求不能及时回应和处理,导
致小矛盾积累成大问题。同时,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还
不够健全,存在信息不畅、协调联动不足、化解能力不强等问
题,影响了矛盾纠纷的及时有效处理。从群众自身层面来
看,一些群众法治意识淡薄,不懂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
权益,而是采取上访、闹事等极端方式解决问题。还有一些群
众存在不合理的诉求,漫天要价,给矛盾纠纷的化解带来了困
难。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切实掌握矛盾纠纷
化解的原则方法
(一)依法依规,坚守矛盾化解“警戒线”
法治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法依规
化解矛盾纠纷。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坚实依
据,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办事,从纠纷受理、调查取证到
调解裁决,每个环节都要确保程序合法、实体公正,让每一起
矛盾纠纷的处理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真正实现“定分止
争”。要构建多层次法治宣传教育体系,通过“法律进社
区”“以案释法”等活动,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将晦
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引导群众树立法治
意识,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
法”成为社会共识。对于涉法涉诉矛盾纠纷,要充分发挥司法
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作用,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与援助,引
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坚决维护司法权威。同时,全体工
作人员要将法律学习常态化,定期组织专题培训、案例研
讨,邀请法律专家授课,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提升依法办
事能力,杜绝因执法不当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切实筑牢法治防
线。
(二)公平公正,筑牢矛盾化解“基准线”
公平公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核心要求,这一原则犹如定海神
针,只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信服,从
根源上推动问题的实质性解决。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我们要始
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
每一方当事人。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机制,主动深入基层走
访,充分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真实诉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平等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工作中,必须坚决杜绝人情案、
关系案、金钱案的滋生,警惕因偏袒一方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激
化。针对复杂纠纷,可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和社会监督力
量,构建多元化监督体系。同时,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矛盾
纠纷处理过程全程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切身感
受到公平正义触手可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和安全感。
(三)以人为本,紧扣矛盾化解“生命线”
我们的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要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面对群众时,要
带着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以“春风化雨”的耐心倾听群众心
声,通过拉家常、聊困难的方式,让群众打开心扉,真正理解
他们的现实困境与利益诉求。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要建
立“台账式管理、销号式落实”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倒排工
期、挂图作战,确保诉求解决不过夜、不拖延;对于超出政策
范围的不合理诉求,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法律规定、说透
政策红线,通过“案例讲解+情感共鸣”的方式,帮助群众转变
观念、化解心结。在具体工作中,既要严守法律底线,又要注
重人性化处理,避免简单生硬、机械执法,通过主动送法上
门、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心理疏导等举措,让群众在感受到法
律威严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源头预防,构建矛盾化解“防护线”
预防是解决矛盾纠纷的关键,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
合的方针,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具体而言,要建
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排查网络,一方面,依托
网格化管理体系,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开展“地毯
式”排查,对征地拆迁、劳资关系、邻里纠纷等易发领域建立
动态台账;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对12345热线、信
访平台等渠道反馈的矛盾线索进行智能研判,实现风险预
警“早发现、早介入”。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人
员,落实“一人一策”管控措施。针对农民工群体,联合人社
部门开展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对征地拆迁户,建立“法律顾
问+心理咨询师”帮扶小组;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定期回访和
技能培训。同时,创新“政策直通车”宣讲模式,通过短视
频、方言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
头、社区院落,消除因政策理解偏差引发的矛盾隐患。此
外,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最美邻里”评选活动,依托新时
代文明实践站开设道德讲堂,用文化浸润心灵,以乡风文明涵
养和谐根基。
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断强化矛盾纠纷
化解的工作举措
(一)多元联动,构建矛盾化解“共同体”
矛盾纠纷化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协
同配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
与、法治保障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街道
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建立跨部门工作群等方式加强沟通协作,依据职能职责制定
《矛盾纠纷化解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在纠纷排查、调解、
处置等环节的具体分工,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齐抓共
管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村(社
区)两委为抓手,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包联片区,组织网格员开
展“敲门行动”常态化排查隐患,动员志愿者参与邻里纠纷调
解。同时,加强与司法机关、公安部门、信访部门等的协作配
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矛盾线索实时互通,完善案件移送
标准流程,定期开展联合调解实战演练。此外,积极培育和引
导社会组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