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党工委书记在就业困难人
员认定核查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这件关乎群众切
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大事、要事,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部署好、落
实好、完成好。大家知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一人就
业,全家安定;一人失业,举家焦虑。特别是对于就业困难群体而言,一个稳定的
工作岗位,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家庭希望的灯塔,就是孩子安心读书、
老人放心看病的底气所在。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让他们感受
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是我们街道党工委、办事
处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民生担当。
当前,我们街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部分群众受年龄、技能、健康、家庭等
多重因素制约,在就业市场上依然面临不少困难。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难以适应新兴产业需求;部分人员受家庭拖累,无法从事全日制工作;还有一
些人员因身体原因,就业选择范围狭窄。与此同时,在以往的帮扶工作中,也还存
在政策宣传不够深入、信息掌握不够精准、帮扶措施不够匹配、部门协同不够紧密
等问题,导致部分真正困难的群众未能及时纳入帮扶视野,或者帮扶的精准度、实
效性有待提升。因此,开展这次全面、深入、细致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工
作,就是要彻底摸清底数,精准锁定对象,为后续实施更加精准、高效、温暖的帮
扶措施打下坚实基础。这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对我
们宗旨意识、工作作风、能力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验。
一、深化思想认识,凝聚攻坚克难的高度共识
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工作,首先必须从思想深处解决“为何要干”的问
题,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
的力度和成效的厚度。只有全体干部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
位置,才能克服畏难情绪、摒弃应付心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推
进。
(一)从政治高度看,这是必须扛牢的民生责任。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
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直接体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其置于“六稳”“六保”之
首,出台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政策措施。省委、市委、区委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要
求把稳就业保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街道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深刻
认识到,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确保党和政府的关怀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群
体,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标尺。这不是简单的
业务操作,而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二)从现实维度看,这是化解民忧的关键抓手。就业困难群体往往承受着更
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焦虑。一个零就业家庭,可能面临着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日
常柴米油盐的沉重负担;一个长期失业者,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社会边缘
感。精准识别他们,就是精准发现痛点;有效帮扶他们,就是有效纾解民忧。通过
这次核查,我们要把那些“沉默的困难者”找出来,把那些政策“阳光”尚未完全照到的
角落照亮,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人员都能被看见、被关注、被纳入帮扶体系。这直
接关系到困难群众的生计冷暖,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宁。
(三)从治理角度看,这是筑牢根基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在基
层。就业困难群体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帮扶,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也可能成为社
会矛盾的潜在触发点。精准地认定核查,是后续提供有效就业服务、落实各项帮扶
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底数不清、对象不明,帮扶就会“大水漫灌”,甚
至“跑冒滴漏”,宝贵的政策资源无法用在刀刃上,既损害政府公信力,也影响基层治
理效能。只有把基础打牢,把底数摸清,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切实化解风险
隐患,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二、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协同联动的高效体系
精准认定核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必须构
建起坚强有力、运转高效、责任明晰的组织领导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无缝衔接、压
茬推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攻坚克难的基石。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整合各方力
量,拧成一股绳,确保指挥有力、协调顺畅、执行到位。
(一)压实层级责任链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总责,成立由我任组长、办
事处主任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和村(社区)书记
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在公共服务办(或社保所),负责日常统
筹协调、政策解答、进度督导。各包村(社区)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对所
包片区的核查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村(社区)书记是属地第一责任人,必须亲
自抓、负总责,组织好本辖区内的宣传动员、入户核查、信息采集、初步评议、公
示上报等各环节工作。各相关科室(如社保、民政、残联、经济服务、网格中心
等)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党工委领导、办事处负责、部门协同、村社落
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配强一线工作力量。各村(社区)要立即组建由“两委”干部、专职网格
员、驻村民警(辅警)、熟悉情况的党员骨干、居民代表、楼栋长等组成的联合核
查工作专班。要优先选派政策熟、业务精、责任心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同志加入
专班。街道专项办要迅速组织覆盖所有专班成员的专题业务培训,重点讲解认定标
准、核查流程、表格填写、信息比对、政策边界、沟通技巧、保密要求等,确保每
一名一线核查人员都成为“政策明白人”和“操作熟练工”。
(三)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日汇总、周调度、旬通报、月研判”的工作推进
机制。街道专项办每日收集各村(社区)工作进展和疑难问题;领导小组每周召开
调度会,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和突出困难;每旬通报各片区进度、质量和排名;每月
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作。公共服务办(社保所)负责牵头
抓总、政策解释、数据汇总;民政办负责提供低保、特困人员信息比对;残联负责
提供持证残疾人信息;经济服务办负责提供辖区内企业空岗信息;网格中心负责提
供基础人口数据、协助入户。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于核查中发现的跨部门、跨层
级的复杂问题,由街道专项办牵头,召集相关部门会商解决。
(四)严明工作纪律规矩。核查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
在前面。要严格执行“谁核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倒查机制。全体工作人员必须
严守工作纪律,保守工作秘密,严禁泄露申请人个人信息。坚决杜绝优亲厚友、吃
拿卡要、虚报冒领、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行为。街道纪工委要全程介入监督,设
立举报电话和信箱,对核查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
起,通报一起,确保核查工作在阳光下运行,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三、细化操作规范,提升精准识别的过硬本领
精准是认定核查工作的生命线。必须严格对标上级政策要求,结合街道实
际,细化操作规范,统一工作尺度,确保认定过程规范有序、结果公平公正。细节
决定成败,规范保障精准。只有把标准吃透、把流程理清、把方法用对,才能确保
把真正困难的人员一个不漏地找出来,把不符合条件的对象精准识别出去。
(一)吃透认定政策标准。街道专项办要依据上级最新文件精神,制定《*街道
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操作指南》,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具体认定条
件(如“4050”人员、残疾人员、低保家庭成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等)、所需证
明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失业登记证明、低保证、残疾证、收入证明等)、排
除情形(如已稳定就业、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拒绝接受适当工作推荐等)做出清
晰、具体、无歧义地界定。特别是对于“零就业家庭”的认定、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的核
算、人户分离情况的处理、特殊困难情形的把握等关键点和模糊点,要有明确的解
释口径和操作指引,确保全街道“一把尺子量到底”。
(二)规范核查操作流程。严格执行“个人申请(或主动发现登记)—村(社
区)初审与入户核查—街道复审与信息比对—公开公示—最终认定—建档立卡”的基
本流程。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入户核查环节。必须坚持“户户到、人人见”。核查
人员要携带统一制式表格和告知书,深入申请人家中或约定地点,采取“一看、二
问、三查、四核、五记”工作法。看家庭实际居住生活状况;问本人及家庭成员就业
失业状况、收入来源、求职意愿、困难情况;查相关证件、证明材料的原件;核对
其陈述与掌握信息、邻里反映是否一致;详细记录核查情况,并由申请人(或代理
人)和核查人员双方签字确认。坚决杜绝“电话核查”“表格核查”“委托核查”等不实作
风。信息比对环节。街道专项办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将村(社区)上报的初审
名单,与社保参保缴费信息、工商注册信息、税务申报信息、低保特困信息、残疾
人信息、房产车辆信息、网格登记信息等进行多维度、交叉比对,核实就业状态、
收入水平、财产状况等关键信息,有效识别虚假申报、隐性就业等情况,提高核查
精准度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