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民收入增长形式及主要特点分析与对策
建议
XX 县持续推动增收路径不断拓宽,增收动能不断壮大,不
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取得了更
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XX农民收入增长形式及主要特点
(一)收入结构深刻变化,非农收入明显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XX 农民收入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收
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居民收入的途径不断拓宽,逐渐呈现
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民经营净收入在收入构成中占比不断下降;
工资性收入占比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态势,但仍为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净收入占比较小但相对稳定,转
移净收入占比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占比由 XX 年 7.5%增加至 XX
年 35.2%。
XX 年相较 XX 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 13.8%,经营性收
入占比下降 13.9%,财产净收入占比保持较低水平,转移净收入
占比上升 27.7%。可见,转移净收入仅略次于工资性收入,其推
动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显现。转移净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迅
速凸显,不仅是因为近年来政府通过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
和补助、政策性生产生活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医疗费等
方式向农户转移的收入明显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户家庭非常住成
员通过外出务工经商等方式寄回带回的收入迅速增多。
(二)农民增收实现稳步增长,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新常态下,XX
农民增收总体实现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
入增速,除 XX 与 XX 年外,其他年份 XX 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
省农民收入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发展进入新阶段。XX 年 XX 农
村居民收入增速为 15.9%,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1.1%,高于
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1.3%。XX 年 XX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为
7.1%,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2%,略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增
速 0.6%。XX 年至 XX 年间,XX 农村居民收入累计增长
123.3%,年均增长 11.7%;城镇居民收入累计增长 55.9%,年均
增长 10.2%,低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1.5%。
(三)相对差距逐渐缩小,绝对差距呈逐渐扩大态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数据显示 XX 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实际增速已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导致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的相
对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2012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
比为 3.41,2022 年下降至 2.38。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呈不断扩大态势。2012 年,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X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X元,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为 XX 元。202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为 XX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XX 元,城乡居民收
入绝对差距扩大到 18277 元,幅度扩大 27.9%。
(四)经营净收入结构明显,第三产业作用突出
按当年价格计算,2014 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 1610
元,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营净收入分别
为 831 元、71 元和 708 元,分别占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
51.6%、4.4%和 44%。2022 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 2609
元,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经营净收入分别
为 XX 元、XX 元、XX 元,分别占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
73.9%、4.9%、21.2%。2014 年至 2022 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占比结构伴随三产发展不断调整。总体呈现
来自第一产业的经营净收入占比总体趋于下降,仅 2022 年占比
较高;来自第三产业的经营净收入占比明显提高,这与近年来休
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化有密切关系。第二产业的经营净收入稳中
略增,但比重仍然较低。但总体来看,2012-2022 年间经营净收
入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二、当前 XX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压力不断加大
一是粮食生产压力加大。一方面,XX 作为 XX 市粮食主产
区,粮食产量总体稳定,但现有粮油、玉米、大豆等作物单产均
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因 XX 地处秦巴山区,以丘陵、中高
山地地形为主,耕地坡度面积较大,种植条件较差,农业生产
基础设施不健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高,粮食生产规模化、
市场化程度较低,粮食加工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不够。另一方
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种粮经济
效益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种粮存在“兼职化”“副业化”
现象,土地撂荒时有发生,耕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现象
多发。由于用工难问题显现,劳动力成本也随之提升,从事农资
产品生产的企业也逐渐提高产品价格,这是农民生产成本提高的
直接原因。二是农产品价格增长乏力。自 2012 年新一轮粮食等
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来,我国稻谷、小麦开始调
整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总体来说,粮食价格稳定增长但有逐
年下降趋势。2014-2016 年我国早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为 2.76
元/公斤,2017 年调整后下降至 2.72 元/公斤,2018-2019 年价格
调整至 2.52 元/公斤,2020、2021 年价格分别上调至 2.54、2.58
元/公斤。除此之外,玉米和大豆价格在总体上呈现下跌态势。
(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农民就业增收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严重制约农民工非农就业机会
的开拓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抑制部分非基本生活需要的农产品
需求增长和农民农业收入的提高。数据显示,2022 年 XX 农民
工外出务工人数为 72400 人,较 2017 年减少 5338 人,较 2020
年减少 9960 人。从 2012-2022 年农村工资性收入增长程度来看,
工资性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外出务工压力加大。此外,从文化
程度看,XX 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 85%左右,高
中文化程度人数占 9.6%左右,大专以上人数仅占 5.4%。由于农
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且就业流动
性强,工资收入缺乏稳定性。而且,随着农民工大量转移到城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劳务输出的
稳定性。
(三)三产融合未充分到位,农业科技支撑不足
长期以来,XX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以农业生产经营居多,
且相当一部分是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二产、三产融合不够,
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低,产业层次偏低,还未形成从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