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人大办公室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工作专题部
署推进会上的党课讲稿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
坚决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回潮,不断巩固和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精神成果。”近期,中央层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
育工作专班、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了多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
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这些案例令人警醒。我们
市人大办公室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办事机构,肩负着服
务人大依法履职、推动地方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任,更应深刻认识
到违规吃喝问题的严重性,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开展专项整治,
确保风清气正。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结合市人大办公室工作实
际,与大家深入交流。
一、深化思想认识,领悟整治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深入推进违规吃喝专项整治,首先要在
思想层面筑牢根基,深刻领悟其重大意义,才能使整治工作有的
放矢、取得实效。
(一)关乎党风政风,影响党的形象。党风正则政风清,政
风清则民风淳。违规吃喝绝非小事小节,而是严重影响党的形象、
侵蚀党的肌体的大问题。从本质上讲,这是对党的纪律和规矩的
公然漠视,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
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
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
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当党员干部沉溺于违规吃喝,
在觥筹交错中忘却初心使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将大打折扣,
民众对党的信任与拥护也会随之动摇。于市人大办公室而言,我
们的言行不仅代表个人,更关乎人大机关的形象,影响着民众对
权力机关的认知。只有坚决抵制违规吃喝,以优良党风政风示人,
才能维护好党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
(二)损害公共利益,破坏公平正义。违规吃喝往往与滥用
职权、以权谋私紧密相连。部分党员干部借吃喝之名,行利益输
送之实,为个人或特定群体谋取不当利益,严重损害公共资源分
配的公正性,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在人大工作中,无论是
立法、监督,还是决定重大事项,都涉及公共利益的平衡与保障。
若因违规吃喝导致决策偏离公正轨道,政策制定倾向私利,那么
人大依法履职将沦为空谈,公共利益将遭受巨大损失。正如习近
平总书记所说:“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
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我们必须杜绝违规吃喝滋生的利益纠葛,
确保每一项工作都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守护好社
会公平正义。
(三)阻碍事业发展,侵蚀奋斗精神。一个充满违规吃喝之
风的环境,必然会滋生慵懒懈怠、不思进取的不良风气,严重阻
碍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市人大办公室,我们承担着繁重而重要的
任务,从为代表履职提供服务保障,到推动 XX 经济社会发展重
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全体同志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全身
心投入。然而,违规吃喝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更会腐蚀干部的
奋斗精神,使大家在醉生梦死中丧失前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激
励我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唯有坚
决整治违规吃喝,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才能凝
聚起推动人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助力 XX 高质量发展。
(四)腐蚀干部队伍,破坏政治生态。违规吃喝犹如病毒,
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极易在干部队伍中蔓延,侵蚀干部
的思想防线,导致干部队伍的腐败变质。一旦形成不良风气,正
直干事的干部被边缘化,拉帮结派、投机钻营者却大行其道,政
治生态将遭到严重破坏。市人大办公室作为政治机关,营造良好
政治生态至关重要。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违规吃喝对干部队伍的巨
大危害,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净化队伍,使每一位同志都能在健
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进步,确保人大机关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二、剖析问题根源,认清违规实质
在明确整治意义后,深入剖析违规吃喝问题的根源,认清其
实质,是精准施策、有效整治的关键。我们从思想、制度、监督
等层面深入分析。
(一)思想滑坡,纪律意识淡薄。一是理想信念动摇。部分
党员干部在长期工作中,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共
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逐渐松动,价值观发生扭曲,将物质享受
置于首位,从而为违规吃喝等不良行为埋下隐患。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
的滑坡。”当理想信念缺失,面对吃喝诱惑时便难以自持。二是
纪律规矩意识缺失。对党的纪律和规矩缺乏敬畏之心,没有将中
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相关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错误地认
为吃喝是小事,无伤大雅,未意识到这已触碰纪律红线。这种思
想上的麻痹大意,使得违规吃喝行为时有发生。三是特权思想作
祟。个别干部自恃手中权力,滋生特权思想,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理应享受特殊待遇,将公款吃喝、接受宴请视为理所当然,严重
违背了党的宗旨和纪律要求。
(二)制度漏洞,执行存在偏差。一是制度不完善。在一些
公务接待、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不够细化,存在模糊地带,
给违规吃喝者留下可乘之机。例如,对于公务接待的标准、范围
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超标准接待、违规接待
等问题。二是制度执行不力。部分单位和部门在执行制度过程中
打折扣、搞变通,对违规吃喝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能严格
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审批、报销等流程,使得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三是制度更新不及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形势变化,一些旧
有的制度未能及时更新完善,无法有效应对新出现的违规吃喝隐
形变异问题,如“不吃公款吃老板”、“一桌餐”等新形式,导致
监管出现滞后。
(三)监督乏力,惩处不够严格。一是内部监督虚化。部分
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对违
规吃喝问题的监督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同时,一些干部存在“老好人”思想,对身边的违规行为不愿监
督、不敢监督。二是外部监督受限。人大监督、群众监督、媒体
监督等外部监督力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
等问题,难以对违规吃喝行为形成有效制约。例如,群众发现违
规吃喝问题后,可能因举报渠道不畅或担心打击报复而选择沉默。
三是惩处力度不足。对于违规吃喝行为的惩处标准不够严格,存
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使得违规者付出的代价过低,无
法形成足够的震慑力,导致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屡教不改。
(四)不良风气,传统陋习影响。一是人情文化异化。在中
国传统人情社会中,人情往来本是正常现象,但在一些地方却被
过度扭曲,演变成以吃喝为手段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