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和重要着力点。2023 年 7 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 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的多篇 文章对此作出深刻阐释。比如,《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 行稳致远》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 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 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塑造发 展新动能新优势”;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 论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要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观 和价值取向,更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发展以高技术、高 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 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原理的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 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 作支撑》中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 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 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 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根据马克思 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 动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生产力的解放和 发展水平是判断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准。正如列宁所指出 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 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 程。”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用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我国发展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 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 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 局,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引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 史性变革,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趋势,适应推进和拓展中国式 现代化目标要求。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首要任务,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 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科技进步的作用,指 出科技促进了自然力的应用,逐渐成为生产中独立的、具有重要 普遍意义的生产财富的手段,科学技术本身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越 来越成为内在的、作用不断强化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 显著特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在逻辑上必然突出科技是 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马克思主义生 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集 成组合的系统,是量和质的统一。其中,量的方面是指在一定条 件下能够投入生产的各种要素的数量和规模,质的方面是指劳动 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包括要素本身效率的提升和要素组合形 成的结构效率增进。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 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强调创新起主导作用、 关键在质优。新质生产力的“质”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科 技作为生产力内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并不是指在生产力 的各要素构成上,把科技作为一种独立的,并与劳动者、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三要素并列的新的要素,而是指科技在生产力各要 素的质的规定性上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够在全面深刻影响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的基础上改变要素组合方式、影响生产 函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的生产力质态, 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继 承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深化了对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 19 世 纪 40 年代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一系列范畴和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马克思科学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为 认识和分析社会发展历史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恩格斯 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上层建筑怎样对经济基础发挥反作用,进一步丰富了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形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 或者是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或者是生产关 系的变革,冲破对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束缚,进而解放生产力。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在历史过程中动 态实现的,这就形成了社会生产方式演变的客观规律性和具体路 径形态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新质生产力坚持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 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创新, 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 新。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核心就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 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特征,呼唤以构 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开创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相应制度文明的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的同时,提炼出“经济基础”范畴,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上层 建筑”范畴,科学阐释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人类社会经济 生活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的基本内涵, 把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思想、国家政治制度等概括为 上层建筑,并将上层建筑区分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和观念的上层建 筑两大类。在此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