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化自我革命 永葆政治本色 以实干担
当筑牢新时代机关作风建设根基
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机关全体党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深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特别是
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深化自我革命、永葆政治本色、
以实干担当筑牢新时代作风建设根基”这一主题,进行一次深刻
的党性锤炼和实践动员。作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乎人心
向背,决定事业成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机关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第一
方阵”,我们的作风形象、精神状态、履职效能,直接体现着党
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下面,我围绕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认
识和思考。
一、深刻领悟政治内涵,从关乎党运国脉的战略高度认识作
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
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
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
亡。”加强作风建设,绝非简单的行为规范问题,而是具有深远
政治意义、关乎党长期执政根基的重大政治任务。一是作风建设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本质上是严
肃的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理论创新
上,更体现在实践行动和作风形象上。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
就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从延安整风运动破除主观主义、宗
派主义、党八股,到“进京赶考”前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
必”的警醒;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展全面整党整风,到新时代驰而
不息纠治“四风”,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我们党不断自我净
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优良作风赢得民心、凝
聚力量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
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些顽瘴痼
疾,绝非无足轻重的工作方法或生活习惯问题,其本质是理想信
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党性原则弱化的外在表现,是政治立场、
政治态度、政治担当出现偏差的折射。例如,对党中央决策部署
阳奉阴违、搞选择性执行,表面看是“慢作为”“打折扣”,实质
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以“痕迹管理”代替真抓实干,热衷于
“包装式”落实,表面看是“工作留痕”,实质是政绩观扭曲错
位。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在于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侵蚀着党
的执政根基,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其危害,以刮骨疗毒的勇
气坚决祛除。二是作风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得以巩固的“压舱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和不正之风,如
果任凭其蔓延,就会丧失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党的最大政
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作风
建设的核心,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徙木立信”的决心和“得
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魄力,以上率下、锲而不舍纠治“四
风”,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这份沉甸甸
的信任,正是我们党依靠作风建设重新擦亮“人民至上”底色、
重塑清朗政治生态、重聚磅礴民心的生动注脚。机关党员干部身
处服务群众、落实政策的第一线,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
直接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
任感,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作风建设成效体现在解决群
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公平
正义的每一件实事里。三是作风建设是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民族
复兴伟业的关键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对作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
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治国理政
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
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越是接近宏伟
目标,越要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防止“松劲歇脚”“疲劳厌战”
的心态滋生;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要警惕“四风”问题隐形变
异、反弹回潮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征程是充满
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实干,需要优良作
风来保障。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
是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的“神经中枢”。机关作风的好坏,直接关
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关系到党中央权威
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贯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
的要求推进作风建设,将作风建设深度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履职
实践,以优良作风凝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确保
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
二、 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深刻把握当前作风建设存在的突
出问题与新形势新挑战。经过十余年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得
到有力遏制。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
复性,“病原体”尚未根除,隐形变异潜滋暗长,反弹风险依然
存在。同时,新形势新任务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
一是“老问题”穿上“新马甲”,隐形变异风险不容低估。从中
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情况看,X 年全国查处的违反上级规定问
题中,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占形式主义、官僚
主义问题总量的 XX.X%。这充分说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
是当前作风建设的主要矛盾,且呈现出更加隐蔽的特点。一是
“躺平式”不作为变相升级。以“程序合规”“风险规避”为幌
子,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急难险重任务推诿扯皮、“击鼓传
花”;面对群众诉求,消极应付、冷硬横推,信奉“多一事不如
少一事”。二是“包装式”假作为花样翻新。过度依赖“数字化
留痕”,把“做了”等同于“做成了”,把“发文开会”等同于
“工作落实”,用“精美 PPT”“华丽报告”掩盖实际工作的虚浮;
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以局部亮点掩盖全局不足。三
是“特权式”乱作为转入地下。利用审批权、执法权、资金资源
分配权搞“微腐败”“吃拿卡要”,在惠农补贴、养老社保、教育
医疗等民生领域“雁过拔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违规接受电
子红包、电子礼品卡,转入隐蔽场所吃喝,手段更加隐蔽、手法
不断翻新。这些问题披上了“合规”“创新”的外衣,隐蔽性、
欺骗性更强,危害性更大,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零容忍”
态度深挖彻查。二是新挑战伴随新形势,作风建设面临数字时代
新课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治理转型,作风建设面临新的
考验。一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过度依赖微信
群、政务 APP、在线表格进行工作部署、考核检查,要求“即时
回复”“随时在线”,导致基层干部沦为“数据奴隶”“打卡机
器”,耗费大量精力在“线上留痕”,挤压了深入实际、服务群众
的时间。二是“精致的官僚主义”滋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