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
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超
大城市中心城区和全市“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我区始终沿着习近平
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
发展,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我区实践之路。
一、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
我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市中心城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
践,是在超大城市繁华城区走生态优先之路的具体探索,是提升全市功能、展现国
家形象的具体体现。
(一)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我区独特的国际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功能定
位,使得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承担了面向世界的“窗口”功能。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理
念,展示中国生态文明治理成效,是我区作为全市中心城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二)践行“两山”理念。作为超大城市发展的缩影,高质量发展是我区的首要
任务。我区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绿
水青山”的同时,更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
山银山”的转化机制与实现路径,让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区
域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城市更新是为治理“城市病”打基础的过程,目的是让
城市“永葆青春”、时刻充满“生机活力”。对于我区来说,要进一步探索把生态文明建
设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利用城市更新,让我区在更新中变得更美,在更美中
推动持续更新。
(四)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区的生动实践研
究,从更加系统和更高战略层面上谋划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人民主体地
位,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落脚点。
二、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区坚持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总体发展战
略,牢牢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与特点,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人民城市
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融合与实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发
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协同推进“生态好、百姓富、环境美”,形成了
亮马河滨水区生态效益与经济质量共赢发展等一系列案例,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超
大城市繁华区域发展规律、体现全市功能和区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构建“大生态”工作格局。一是加强党对生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生态文明
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区委生态文明委作为
区委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部署和组织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办公室设在区生
态环境局。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在持续编制出台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的基础
上,制定《全市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对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长
远谋划。同时,研究编制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循环经济发展、花园
城市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等,为“一张蓝图干到底”提供有力保障。三
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加强部门联动,细化日常巡查,开展联合执法,确保违法行
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印发《我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年度任务
措施清单》,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建立街道和农村系统《环境保护考评实
施细则》,考评结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考评和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核评价,构建起
完整工作闭环。
(二)推动生态空间品质改善。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一微克”行
动,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去年我区优良天数
为256天,比2013年增加94天,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浓度稳
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取得“蓝天白云”亮眼成绩。连续实施三个污水处理与
再生水利用、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五水共治”,全
区34条(段)、106公里黑臭水体和77条小微水体得到治理。以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
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为重点,切实保障区域土壤环境安全,全区污染地块、受污染
耕地安全利用率100%。二是塑造多元优质生态空间。我区紧抓减量发展和疏解整治
促提升契机,持续开展规划建绿、留白增绿等造林绿化工作,有序推动两轮百万亩
平原造林,用绿色织补公共空间,初步形成了“两环六楔、五河十园、多廊交织”的绿
色空间格局。我区城市绿地总面积1.6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6409公顷,两项指标均
居全市第一,人均绿地面积46.7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3.9%,绿化覆盖率提
升至48.08%。建成“大、中、小、微”四级公园体系,率先开展“无界公园”建设,为广
大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休闲空间,让百姓能“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按照水岸
同治、水城共融的理念,先后启动萧太后河、亮马河、坝河、通惠河等河道滨水空
间治理,亮马河滨水空间实现了城市绿线、河道蓝线、生态红线“三线融合”,成为以
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典型经验。积极开展绿道建设,形成了衔接区域、串联城
乡、覆盖社区的绿道网络。三是扮靓城乡环境新风貌。我区先后实施三轮背街小巷
治理行动,完成716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建成110条环境优美大
街,完成约322公里通信架空线入地,城市市容环境品质明显提升。制定实施城乡融
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地区疏解转型、环境建设、产业升级、治理优化齐头并
进,城市化空间形态持续完善。推动智慧乡村建设,建设完成8个乡32个智慧村庄。
推进“厕所革命”,坚持节能、环保、资源循环的理念,解决厕所脏臭、污水横流、粪
尿处理不彻底等问题。全面建成第二批10个美丽乡村,小鲁店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
示范村荣誉称号。四是推进多样生态建设。我区坚持亲近自然的理念,统筹抓好生
态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配植食源植物、蜜源植物,适度留野,同时结
合雨洪蓄滞建设小微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和隐蔽地。按照“乡土、长
寿、抗逆、食源、美观”的植物选择原则,用高水平的绿化工程联通碎片化的生态孤
岛。我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区各类群物种1782种,其中,重
点保护物种59种。
(三)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一是瞄准“高精尖”,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我
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与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并重,一方面从源头上
禁止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进入,加快疏解商品交易等一般服
务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
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深度融合。以中关村园区为重点区域,实施人工智能、集成电
路、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空间地理信息产业集群提升行动,成立全国首个
互联网3.0应用场景研究院,探索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双循环模式。我区科技
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精尖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协同推动
节能减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区域发展全局,协同推进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全面落实能耗、碳排放“双控”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完
善节能减碳管理体系、生产消费体系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区内资源循环、区内区
外资源互动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新局面。全区基本实现“无煤化”,以电力、天然气等
清洁能源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