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副市长学习中央城市会议精神研讨发言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副市长学习中央城市会议精神研讨发言材料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辉煌成 就,深刻阐释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思想,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我们 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 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归根结底要落脚到推动工 作、促进发展上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刻把握习 近平总书记部署的七大重点任务,在找准定位、明确路径的基 础上,以有力举措确保会议精神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优化布局,构建网络融合的城市体系新格局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我们要牢 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科学统筹市域空间资源配置和生 产力布局。在宏观层面,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深度 融入全省乃至全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大局,强化交通、信 息、产业等互联互通,着力提升我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节点 地位和综合承载能力。在中观层面,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 进。中心城市要突出“精明增长”,强化高端服务功能、创新 策源功能和综合辐射功能,重点提升人口和要素的承载效 率;县域城市要坚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 基础,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富有活力的县域城镇体 系,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特色小城镇要注重培育特 色产业和风貌,促进与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互补发展。在微 观层面,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基 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 播,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一)区域协同,强化承载能力,提升枢纽功能地位。总书 记要求“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 力”,指明了优化城市体系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立足区域视野 审视我市定位,强化枢纽链接功能。重点是夯实交通物流枢纽 地位,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通对外通道“大动 脉”,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同时,提升信息枢纽能 级,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 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 息基础设施。关键要增强产业枢纽功能,聚焦优势产业集 群,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 对高端人才、优质资本、前沿技术的吸引力承载力。只有真正 提升城市“厚度”和“磁力”,才能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分类施策,精塑城镇等级,激发县域承载活力。遵循 会议关于“分类推进”的部署,对我市不同类型城镇实施精准 定位。中心城市要走高端化、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破 解“城市病”,重点优化产业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 局,打造吸引人、留住人的高品质核心区。县域城镇化是我市 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公 共服务供给能力、人居环境提升能力和带动乡村能力,使其成 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吸纳转移人口的主力军。特色 小城镇重在“特”,避免千镇一面,要依据资源禀赋发展特色 产业(如文旅康养、特色农业深加工、非遗技艺传承等),完 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和乡村 振兴的重要支点。 (三)融合互促,破除城乡壁垒,畅通要素流动通道。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是优化城市体系的“破壁”之举。要着力在制度 设计上寻求突破,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试点等政策落地生效,盘活农村土地资 源。要健全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信息市 场,促进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 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 向县域倾斜配置,鼓励城区优质资源下沉。大力发展乡村富民 产业,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 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形 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关系。 二、创新驱动,塑造澎湃涌流的发展动能新引擎 创新是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把发展新质 生产力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将我市打造成为 极具活力的创新之城。首在培育创新生态。要优化创新空间布 局,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如新型研发机构、重 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 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宽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等融资渠 道。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各类创新 主体的积极性。重在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持续深化重 点领域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市场化法治 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扩大开放,深 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着力点 是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 要成为创新空间营造、新兴产业导入、产城深度融合的重要契 机,实现空间重构、产业植入、功能优化、活力焕新。 (一)筑巢引凤,打造创新平台,优化科创服务体系。积极 响应总书记关于“精心培育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