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乡镇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乡镇国土空间全域综 合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工作现场 推进会,主要目的是实地检阅进展、现场会诊问题、再次压实 责任,动员全镇上下以决战决令的姿态,全力冲刺,确保这项 省市瞩目的示范性工程,不仅要如期竣工,更要成为经得起历 史和人民检验的标杆之作。刚才,我们一起实地查看了项目沿 线,部分同志也谈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把握全域整治的时代内涵与战略意义 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 必须抓住的发展机遇、必须完成的民生课题。自今年2月项目正 式开工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 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绝非简单的土地 平整、村庄搬迁,而是一场关乎**镇未来发展格局、乡村全面 振兴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深刻变革。 (一)这是践行国家战略的“**答卷”。国土空间全域综合 整治是党中央着眼于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部署的 重大举措。我们的项目作为**省的示范工程,承载着为**市乃 至全省探索经验、打造样板的重任。这不仅是对我们治理能力 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政治担当的检验。全镇上下必须从“国之 大者”的高度来审视这项工作,杜绝任何形式的懈怠心理 和“中场休息”思想,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作 风,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示范水平。 (二)这是重塑镇域空间的“关键一役”。长期以来,我镇 面临着农村布局“无序化”、耕地“碎片化”、土地“低效 化”、生态环境“退化”的“四化”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们 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此次全域整治,总面积达到3678公顷,就 是要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重构,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难题。我 们要实现的目标,不仅仅是新增多少耕地、盘活多少建设用 地,更是要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 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宏伟蓝图。这是一次千载 难逢的机遇,抓住了,就能为**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 础。 (三)这是呼应人民期盼的“民心工程”。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整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 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们能否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一脉 青山。我们要将这项工作与我们创建“全国文明镇”、建 设“**全国文明村”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让整治的过程成为 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我们登 上过中央媒体,这是荣誉,更是鞭策。我们要让人民群众在整 治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真真切切的红利,让**镇的 生态底色更亮、发展成色更足、民生暖色更浓。 二、聚焦靶心,以钉钉子精神坚决完成核心目标任务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建立 详细的责任清单和时间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工 作有条不紊、高效推进。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粮食安全“压舱 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项目区内有1962公顷耕 地,解决“碎片化”问题是重中之重。要加快推进土地平整、 小田并大田、清淤疏浚等工程,有效提升耕地连片率。农业、 水利等部门要协同作战,不仅要完成数量,更要保证质量,确 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机能 行”。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整治,不仅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占补 平衡有余,更要实现质量和生态价值的显著提升,打造集中连 片、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二)全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激活乡村发展“新引 擎”。土地的“低效化”是乡村发展的巨大掣肘。要以壮士断 腕的决心,依法依规推进闲置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空心村 的整理复垦工作。要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用足用 好,通过拆除零散、废旧的居民点,将低效、闲置的农村建设 用地,高效复垦为新增的连片优质耕地。同时,要科学规划新 的人居点,引导村民适度集中居住,优化村庄布局。这项工作 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相关部门和村社必须做深做细群众工 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确保建 设用地盘活率稳步提升,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腾挪 出宝贵空间。 (三)全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绘就绿水青山“新画 卷”。生态环境是**镇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作为全国文明 镇的“金字招牌”。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 治理,将生态修复贯穿于整治工作的全过程。要抓好河道生态 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对镇域内的重点河道进行系统治 理,恢复水体自净能力,重现水清岸绿的江南水乡风光。要抓 好公共空间治理和绿化提升,结合“三化”示范村和绿化庄台 建设,对村旁、宅旁、路旁、水旁进行高标准绿化,构建点线 面一体化的绿化网络。要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生产方 式,算好“生态账”,努力将我们的生态修复总面积转化为群 众可感的生态福利。 (四)全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构建现代宜居“生活 圈”。整治工作不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