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市委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专题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同志们:
今天,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我们召开市委十四届五次全
会。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
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最新决策部署,总结市委
十四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机遇,研
究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动我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
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示范的重点工作。下面,我
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一、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与经验启示
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
繁重的发展任务,市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
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弘扬、
创新发展“*经验”,坚定不移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
干争效”行动,勇当促进共同富裕主力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
设中奋勇争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质效齐升的
良好态势。
(一)经济发展引擎更加强劲,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拼经济、抓发
展。2024年,全市经济顶压前行、稳步恢复,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1844.20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预期目标。一般公
共预算收入达到78.24亿元,同比增长5.3%,为高质量发展提
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工业基本
盘持续巩固,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在2025年前四个月同比增长达到10.9%,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
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扩大,外贸出口逆势增长,发展
的新动能、新优势正在加速集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
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的结果,为我们今天探讨更高水平的协
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共同富裕探索更加深入,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我们
聚焦“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率先在产业、改革、城乡、文化、党建
五大场景上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以缩小区域、城乡、收
入“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民生
领域投入持续加大,近八成的本级财力用于民生事业,一大批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
步增长,2024年达到5.37万元,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社会保
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充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
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成功获评省级“平
安先行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城乡融合步伐更加坚实,区域面貌展现新气象。我们
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
化。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提速增效,X、X等片区更新改造稳步推
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同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成功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示范样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跃升,城市路网持续优
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向纵深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污水
处理等项目加快实施,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生态文明建设取
得长足进步,“碧水清源”行动深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走在全省前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市的鲜明底色。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从区域看,不同板块之间的发展水
平、产业能级、公共服务仍有差距,特别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均
衡问题需要下更大力气破解。从城乡看,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
本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是短板,城乡要素双向流
动仍然存在壁垒。从收入看,居民收入水平与我市经济总量还
不完全匹配,城乡居民收入比虽然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存
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这些问题,既是挑
战,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我们必须正视问
题、直面挑战,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撮,在推动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中补齐短板、锻造长板。
二、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
意义
在新的发展阶段,省委、*市委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其摆在了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我
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当
主力、作示范,对于*市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第一,这是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必然要求。习
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多次强调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新路,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大文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
神,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片有着
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
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推动城乡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成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
到“两个维护”。
第二,这是我们服务国家战略、承载时代使命的必然选
择。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市地处沿海开放前沿,是连接
内陆与海外市场的重要节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
优化市域内部空间布局,提升整体承载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
而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中
找准定位、展现作为,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
第三,这是我们应对发展挑战、实现争先进位的现实需
求。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
近。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过去依靠“三驾马车”拉动
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新的发展阶段,仅靠单点突破已经难以
为继。必须转向系统集成、整体推进,通过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激活全市域的发展潜力,释放被抑制的发展动能,形
成“十指握成拳”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
台阶,巩固和提升我们在全省、全国县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第四,这是我们践行初心使命、探索共同富裕的重要路
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过
程,就是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过程,就
是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城乡
之间、区域之间的高水平协调,才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
地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打下坚实
的空间基础和社会基础。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
度,深刻领会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
性,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扛起“当
主力、作示范”的使命担当。
三、准确把握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当主力、作示范,是
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科学谋划、系统推
进。
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
神,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传承
弘扬、创新发展“*经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
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
入新发展格局,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共同富裕
这一本质要求,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
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新时代山海协
作,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探
索产业共富、改革共富、城乡共富、文化共富、党建共富为实
践场景,奋力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当主力、
作示范,聚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共同富裕县域。
奋斗目标是: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
健全,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示范性成果。
到2030年,成为具有*辨识度的共同富裕县域。展望2035年,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
距显著缩小,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主攻
方向:
第一,聚焦缩小地区差距,要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作为长期
战略。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
化跨域连片融合发展,推动交通体系一体化融合,深化两岸融
合发展,促进内贸外贸融合,全力打造成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
格局的战略支点。
第二,聚焦缩小城乡差距,要把统筹推进“三化同步”作为
核心任务。要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同
向发力、同步推进。关键在于一体化构建“五条发展轴”:一
是构建“中心城区—南翼新城—北部新城”的空间发展轴;二
是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产业发展
轴;三是构建“市区—中心镇—重点村”的城乡发展轴;四是
构建“山—水—林—田—湖—海”的生态发展轴;五是构
建“文化—体育—旅游”的文旅发展轴。通过这五条轴线的联
动发展,打造新型城镇化的县域样板。
第三,聚焦缩小收入差距,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
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
入。要通过稳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来创造更多增收机会;要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来释放更多增收红利;要通过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