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传承调研座谈会上的致辞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下午好!
在这里,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
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的到来,是我们 XX 文化事业的一件幸
事、好事!各位的到来,恰似春风化雨,为 XX 的文化事业注入
了蓬勃生机,不仅是一桩值得庆贺的盛事,更是推动本土优秀传
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的关键契机。必将对我们 XX 在传承和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午,各位专家学者走了几个地方,对 XX 有了一个初步认
识。我在 XX 工作也有几个年头了,也被 XX 深厚的文化所吸引。
下面,我从自己的角度来谈点认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
认识 XX。
摊开地图,展开中国地形图,XX 地区恰如一枚玉玦镶嵌在
XX 山脉与 XX 水系的咬合地带。这片土地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与长江水系亿万年冲刷,形成了罕见的三级梯级地貌:北部岗地
由古生代砂岩构成,形成天然军事屏障;中部丘陵带分布着侏罗
纪紫色页岩,孕育独特丹霞景观;南部冲积平原沃野平畴,河网
如织。这种“三阶登台”式地质结构,使田园如绣缎般铺展于山
水之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行经此地时曾赞叹:“丘壑逶迤若
龙脊,阡陌纵横似锦衾”。正是这种梯级过渡的地缘特性,使 XX
成为华夏文明迁徙的关键锁钥。自魏晋南北朝始,当匈奴、鲜
卑等游牧民族突破阴山防线南下,XX 谷地成为他们自中原向西
南推进的首个平原走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氐族苻
氏政权三万部众经此通道入蜀,在北部岗地遗留的烽燧遗址中,
至今可见胡风纹样的绳纹陶片。这条血脉通道催生了惊人的文化
沉积效应。统计显示,自南朝诗人谢朓在驿亭题壁始,千余年间
过境文人留下的诗词题咏达 XX 首,密度居长江中游之冠。李白
“山从人面起”写尽岗地险峻,苏轼“陂水稻粱肥”描摹平原丰
饶,王阳明更于丘陵间的龙场驿悟道时留下“岩中花树”的哲思。
这些墨迹如同地质层中的化石,标记着文明的迁徙轨迹。
XX 文化最早可溯源至新石器晚期,那时候,远古氏族部落
逐水而居,如星辰撒落,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聚落。每个聚落
大抵相同:中间是高地,有的还有一片树林,周边夯土城墙,然
后挖一道壕沟,上面架一吊桥,沟通外界,再外就是广袤的平
畈……就像《XXXX 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考察调查报告》一书所
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XX 发现了 XX 余处环壕遗址,其数
量之多,形态之丰富,保存状态之良好、聚落结构之清晰在 XX
尚属首次。”廖廖数语,足以颠覆学术界对江右文明的认知。
千百年来,XX 大地生机盎然,代有人物,创造了一个又一
个胜景!有人定义,XX 既是 XX 文化之源头,也是赣文化之核
心,更是中华文化之精华;有人归纳,XX 乃千年古邑、红色热
土;也有人概括,XX 的文脉线络清晰,可圈可点……不可否认,
XX 不止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篇章,而且极具区域特色。放眼
泱泱华夏,何等厚重!何等耀眼!
当然,这其中最为亮眼、最值得称道的就是 XX 和他创立的
XX 学文化。清代大思想家全祖望说过,他的学说后经明代大儒
王阳明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XX 学派”,不
仅对中国,而且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产业了深远的影响!所
以,我们 XX 又被称为 XX 故里 XX 学圣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XX 学文化博
大精深,如何传承好象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