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乡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乡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 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这个会,主要是想和大家面对面鼓 鼓劲、压压担子、理理思路。最近这半个月,我带着农业服务 中心、乡村振兴办的同志跑了全乡17个行政村,走了32个种养 殖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5个村办工坊。在王庄村的日光温室 里,看到90后小伙小周蹲在大棚里调试智能温控设备,手机屏 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的数据;在李家庄的手工 编织合作社,62岁的赵婶手把手教20多个妇女编竹篾,她 说“现在订单多了,得教会年轻人,咱这手艺才不断根”;也 在个别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碰到几个返乡青年,他们坦言“想搞 特色种植,但缺技术指导,怕赔了本”。这些鲜活的场景,让 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产业要升 级,核心在技。高技能人才就是咱们乡产业发展的“金种 子”、农民增收的“顶梁柱”、乡村振兴的“发动机”。 今天会议的主题很明确:聚焦“培育、使用、留住”三个关 键环节,系统推进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让“土专 家”“田秀才”“巧工匠”在XX乡的土地上扎下根、长成林、 结出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为什么要抓高技能人才 可能有人会说:“咱们乡都是种地的,搞什么高技能人 才?”但实地走一圈就会发现,这种观念早该“更新换 代”了。 先看产业转型的“刚需”。咱们乡有设施农业基地3个、标 准化养殖小区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去年全乡特色农产品 线上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同比翻了一番。但大家有没有注意 到:同样是种大棚,有人用熊蜂授粉、水肥一体化,亩均收 益1.8万元;有人还停留在大水漫灌、凭经验施肥,亩均收益不 到1万元。同样是养牛,有人用智能饲喂系统、粪污资源化处 理,年出栏量比传统模式多30%;有人还在靠人工拌料、露天堆 粪,不仅成本高,还容易闹环保问题。差距在哪?就 在“技”上。就说上周去东河村调研奶牛养殖,养殖户老陈拉 着我看新引进的挤奶机,直叹气:“设备是好设备,可我不会 操作,找厂家来修一次花500块,一年得修三四回。”这就是典 型的“有设备没人才,有产业缺技术”。 再看农民增收的“痛点”。全乡2.8万农村人口中,常年从 事种养殖的占65%,但真正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只有18%。 去年入户走访时,有位大姐跟我说:“我想学电商直播卖小 米,可对着手机就发怵,拍的视频没人看,打字都慢。”还有 位农机手反映:“现在新型联合收割机功能越来越多,说明书 都是英文,修机器得打电话找厂家,耽误农时不说,还多花 钱。”这些话戳中了要害——没有技能支撑,农民增收就 是“无源之水”;没有人才引领,产业升级就是“空中楼 阁”。 更看乡村发展的“未来”。这些年,咱们乡通过“乡贤回 归”“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但留得 住、干得好的还是少数。为什么?有的是因为“看不到盼 头”——学了技术没平台用;有的是因为“算不清账”——投 入时间学技术不如外出打工来钱快;还有的是因为“融不进圈 子”——本地缺乏交流学习的氛围。我记得去年春节,在上海 做数控加工的小吴回来,跟我说想在村里办个农机维修点,但 找了一圈没找到合适的场地,也找不到能搭伙干活的人,最后 还是回了上海。这说明,人才不是“引不来”,而是“留不 住”“用不好”。 同志们,高技能人才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能解决实 际问题的“行家里手”。一个懂大棚控温的农民,能让一亩地 多赚几千元;一个会操作智能设备的农机手,能带动一个合作 社提质增效;一个掌握电商技能的年轻人,能把全村的小米卖 到全国。抓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就是抓产业升级的“牛鼻 子”,抓农民增收的“金钥匙”,抓乡村振兴的“先手棋”。 二、怎么抓高技能人才 目标明确了,关键是要“干在实处”。结合前期调研和外地 经验,我们要重点打好“育、用、留”组合拳,让高技能人 才“长得出、用得上、留得住”。 第一,精准滴灌“育”人才,让“土把式”变“巧工匠”。 培育高技能人才,不能搞“大水漫灌”,得“看菜下碟”“量 体裁衣”。一要摸清需求底数。由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各包村 干部配合,本周内完成全乡农村劳动力技能状况普查,建 立“一人一档”技能台账,重点统计种植养殖能手、农机操作 手、电商从业者等群体的技能短板,比如哪些人需要学智能设 备操作,哪些人需要补电商运营知识,哪些人需要提升农产品 加工技能。二要创新培育模式。坚持“课堂在田间、教学在现 场”,推广“理论+实操”“师傅带徒弟”“基地联农户”等模 式。比如,针对大棚种植户,我们可以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专 家,在XX村设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