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委书记在全县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上的交
流发言
我是*镇党委*。很荣幸能在全县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上作交流
发言。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起上周三清晨沿着*河巡查时的场景
——晨雾未散,河水清可见底,岸边几位老人在凉亭里拉家常:
“现在这水啊,比我们小时候洗菜淘米的水还干净!”那一刻,
我深切感受到,生态环保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群众心
坎里的幸福。
近年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以“功
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生态环境
治理从“被动治”向“主动管”转变、从“单一抓”向“系统治”
升级、从“政府干”向“大家治”深化。今年上半年,我镇空气
质量优良天数达 178 天,地表水断面达标率 100%,森林覆盖率
稳定在68.2%,群众生态满意度测评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县第一。
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从四个方面汇报体会。
一、以“责任如山”的担当,织密生态保护“责任网”,让
“关键少数”成为“主攻手”
生态环保是系统工程,必须拧紧责任链条。我们坚持“书记
抓、抓书记”,把生态环保纳入镇党委“一号工程”,建立
“1+3+N”责任体系:“1”是成立由我任组长的生态环保领导小
组,每月召开专题党委会研究部署;“3”是划分 3 大生态功能区
(沿河生态带、丘陵林果区、农田保护区),实行“片长+驻点干
部+村支书”包保责任制;“N”是将任务细化为 21 项具体指标,
纳入村(社区)年度考核“一票否优”事项。
记得今年 3 月,县督查组反馈我镇*村养殖场粪污处理不规
范问题后,我第一时间带领分管副镇长、环保办主任赶到现场。
当时,养殖户老周蹲在饲料堆旁直叹气:“改造设备要花 8 万多,
我这小本生意哪扛得住?”我们没有简单下达整改通知,而是连
夜召开“院坝会”,邀请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算“生态账”“经济
账”:粪污处理后能生产有机肥,按市场价每吨能卖 800 元,一
年下来能增收 4 万多;如果被处罚,光罚款就抵得上半年利润。
同时,镇里协调农信社提供 5 万元贴息贷款,联系环保公司免费
安装小型处理设备。老周最终被打动,不仅按时完成整改,还成
了村里的“环保宣传员”,经常劝其他养殖户:“别为省小钱,砸
了子孙饭碗!”
这件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抓生态环保,不能当“甩手掌
柜”,必须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更不能“一刀切”,要带
着感情、放下架子,把政策讲透、把道理说清、把实惠送到群众
心坎里。目前,全镇 37 名镇干部、216 名村干部全部签订《生
态环保承诺书》,设立“生态环保红黑榜”,每月公示进度,倒逼
责任落实。
二、以“绣花功夫”的细致,绘就绿色转型“工笔画”,让
“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生态环保既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我们坚持问题导
向,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痛点”“堵点”,下足“微改造”“精
提升”的绣花功夫。
一是治“水”更护“源”。*河是贯穿我镇的母亲河,但过去
沿岸分布着 12 家小作坊,污水直排导致河水发臭。去年以来,
我们开展“清河行动”,一方面“关停取缔”:联合环保、水利等
部门,对无证经营、污染严重的 3 家作坊依法拆除;另一方面
“规范提升”:对剩余 9 家作坊,由镇里统一规划,建设集中污
水处理设施,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管理,企业按用水量缴纳处理
费,成本比自行处理降低 40%。现在,*河两岸成了村民散步的
“网红打卡点”,上周末还有摄影爱好者来拍“河畔晚霞”,说要
参加县里的“生态之美”摄影展。
二是治“土”更兴“业”。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们打
破“就环保抓环保”的思维,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
比如,在*村试点“稻渔共生”模式:将传统稻田改造成“水稻+
小龙虾”共生池,小龙虾吃掉害虫、松土施肥,水稻吸收小龙虾
排泄物,实现“一田双收”。村支书老吴算了一笔账:每亩稻田
产小龙虾 200 斤,按市场价 30 元/斤,能卖 6000 元;水稻因品
质提升,收购价每斤多 0.2 元,亩均增收 400 元,总收益比单纯
种水稻翻了 3 倍。目前,这种模式已推广到 8 个村,带动 320 户
农户增收,还注册了“*清水米”“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