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新时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新时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思考 “古今中西之争”贯穿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是在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须破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 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 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 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这一重要论述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 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两个结 合”,从溯古启新、中西互鉴、科技赋能、共筑共享等维度推进 文明更新,筑牢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 力量。 溯古启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古今之争”的实质是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保持文化连续性与激发创新活力。对待传统文化,既要避免简单 复刻,又要避免粗暴否定,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溯 古启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 中华文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 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 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资源如同 一座富矿,需要以现代眼光与智慧去开采提炼。这些资源中,无 论是意境深邃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还是内涵丰富 的历史文献、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都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元 素。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 验与历史契机。不能再满足于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或复刻,而 是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实现从线性继承到 系统创新的范式转换。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 化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长点。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 础上进行创新,使其与现代理念、科技和生活方式相融合。这是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其价值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更加从容地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平等、 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中西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中西之争”的焦点在于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 系。中西互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遵循, 既不排斥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又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效化解 “中西之争”。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中西互鉴有助于从中西方文 化资源中汲取智慧,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比如,西方在管 理方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同时,中 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可 以为解决文化冲突、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东方智慧,促进 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中西互鉴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然选择, 更是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共生、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在经济全球 化浪潮中,要以一种谦逊而自信的姿态,向世界敞开怀抱,主动 汲取西方文明中的智慧和营养。这一过程不是单向度的学习与模 仿,而是一种基于批判性思考的深度交流与融合。要通过推动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尊 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化繁 荣发展。 中西互鉴不仅是对文化差异的尊重,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展现了中华民族既能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又能以开放包容的心 态拥抱世界,与不同文明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