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
大)会议上的研讨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集体学习了《求是》杂志最新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
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虽然发表于两年前,但今天重温,结合我们*区正
在经历的现实考验,感受尤为深刻,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敲打在心坎上,为我们这些
处在基层一线、时常面临发展与保护“两难”抉择的干部,提供了思想上的“定盘星”和
行动上的“指南针”。下面,我结合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谈几点不成
熟的体会,向同志们汇报,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在“两难”抉择中校准政绩观,深刻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内涵
坦诚地讲,作为一名区委书记,肩上扛着发展的重任,心里装着百姓的期
盼,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最大的压力就是经济指标。我们*区的发展质量还不
高,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历史欠账还比较多,这些都是绕不开的现实。在招商引资
的谈判桌上,在项目决策的会议室里,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一个能带来数亿投
资、解决上千人就业,但存在一定污染风险的项目,我们到底要不要?
我至今记得,几年前,我们曾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一个大型化工项目意向落
地,预计投资额超过50亿元,每年能贡献可观的税收。这对当时财政总量不大、债
务负担沉重、新财源培植乏力的我们来说,诱惑是巨大的。当时内部也有不同声
音,一种观点认为要“先上车后补票”,先抓住发展的机遇,后续再加强环保监管。这
种“重发展、轻生态”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在反复权衡和激烈
思想斗争后,我们最终还是顶住了压力,否决了这个项目。压力来源是多方面
的:有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有对错失发展良机的惋惜,更有来自企业和相关方
面的“不理解”。今天,回过头再看,我无比庆幸当初那个艰难但正确的决定。习近平
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让我深刻反思,我们追求的发展,到底是为了什
么?如果发展要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代价,那这种发展就背离了初心,最
终会得不偿失。秦岭违建事件的惨痛教训,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警示我们绝不能以
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些年,我们*区在生态修复上投入了巨大精力。比
如,我们下大力气完成了19个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我曾到其中一个治理
点调研,当地的村干部拉着我的手说,过去这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废弃
矿坑,是群众避之不及的“疮疤”;现在通过修复,荒山披上了绿装,成了大家周末休
闲的好去处,空气好了,环境美了,群众的幸福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那一刻,我
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就是老百姓脸上
最质朴的笑容,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所在。这个过程让我深刻领悟到,高水平的
生态保护,本身就是最具潜力的发展动能。它不仅不会拖累高质量发展,反而会倒
逼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
同步提升。
二、在“两线”作战中反思系统观,深刻体悟“多重目标协同”的治理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这
一点,我感触非常深。当前,我们*区正处于一个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
们既要面对经济转型的阵痛,又要偿还生态环境的历史旧账;既要应对严峻的财政
收支矛盾,又要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短板。可以说,我们是在“多条战线”上
同时作战,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过去,我们在工作中也曾有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比如,为了治
理*河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但后来发现,问题
根源很复杂,上游农业面源污染没有控制住,过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随雨水进入河
流;城区老旧管网雨污不分流,一到暴雨天,大量污水直排入河;上游生态补水严
重不足,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