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长在理论中心组研讨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区上下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我
们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我
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强大的思想武器。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深受启
发、收获颇丰。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思考。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文选》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
(一)文选蕴含着科学的经济思想体系。《习近平经济文选》是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和最新成果,它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
科学经济思想体系。从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构建新发
展格局,从统筹发展和安全到推动共同富裕,这些重要论述相互关联、有机统
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我国
经济发展全局的指挥棒,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
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为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各种关
系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推动产业升级时,就注重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导企业加大
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合作,实现了产业协同发展。
(二)文选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
福祉。《习近平经济文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无论是推动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还是加
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福祉,都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在我们区的
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新建了一批学
校和医院,完善了养老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这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得
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三)文选体现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洞察与积极应对。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
展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习近平经济文选》深刻洞察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开放、合作、
共赢的发展模式。针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挑
战,强调要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我们作为对外开放
的前沿阵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通过
举办各类招商活动、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本
地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这表明,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
争,才能实现自身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结合区情实际,分析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
施,为我们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产业扶持方面,对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
业给予了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对交通、
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投入,改善了区域发展环境。这些政策红利将为我们吸引更多
的投资和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当前,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核心动力。拥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的深入推进,区内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人
才。这为我们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区
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日益紧密。通过加强交通互联互
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
(二)面临的挑战。虽然我们区的产业结构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
突出问题。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层次较低,竞争力不
强。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缺乏协同发展机制,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我们的制
造业中,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以加工装配为主,附加值较低。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要素供给却相对有
限。土地指标紧张,制约了项目的落地和建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瓶颈制约;能源供应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经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一方面,随着产业规
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也在相应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
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和省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标准越来
越严格,这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准
入和退出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以《习近平经济文选》为指引,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加大对企
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创
新能力强、成果转化效果好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