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党员干部警示教育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党员干部警示教育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筑牢抵制违规吃喝防线,敲响清正廉洁警钟” 为主题召开专题党课,既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具体行 动,也是结合近期上级纪委通报的多起违规吃喝典型案例开展的 警示教育,更是针对办公室工作特点、防范“舌尖上的风险”的 现实需要。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我们身处“服务中枢”,既是 政策落实的“传导器”,也是对外交往的“第一窗口”,更需时刻 绷紧纪律之弦。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从“为什么必须防”“违 规吃喝有哪些表现”“如何筑牢防线”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舌尖上的‘微腐败’”不是“小事小节”,而是“大是 大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 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 思想和特权现象。”违规吃喝看似是“吃顿饭、喝杯酒”的生活 小事,实则是“破纪破法”的开端,是腐蚀党员干部的“糖衣炮 弹”,更是破坏政治生态的“隐形推手”。 第一,违规吃喝是“围猎”干部的“突破口”。办公室作为 单位对外联络的“桥头堡”,日常需要对接上级部门、兄弟单位、 服务对象,不可避免涉及公务接待。但个别同志对“接待标准” 的边界模糊,认为“吃点喝点是人情往来”“不拿现金就是小问 题”。比如,去年某县纪委通报的案例中,某单位办公室主任张 某在接待上级调研时,以“体现重视”为由,超出标准安排高档 菜肴,饭后又接受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本地特产,最终被党纪处 分。这警示我们:违规吃喝的背后,往往是别有用心者“投其所 好”的试探——今天请你喝的是“茅台”,明天可能就让你办“违 规审批”;今天和你“称兄道弟”,明天就可能拉你“下水捞钱”。 第二,违规吃喝是“四风”问题的“重灾区”。从中央纪委 国家监委公布的 2024 年上半年数据看,全国共查处享乐主义、 奢靡之风问题 2.3 万起,其中违规吃喝问题占比达 31.7%,且呈 现“隐蔽化、碎片化”趋势:有的借“调研考察”之名搞“公款 旅游+聚餐”;有的以“工会活动”为幌子超标准发放餐补;还有 的利用“电子红包”“私车加油”等方式冲抵餐费。这些行为表 面看是“擦边球”,实则是“顶风上”。就我们单位而言,虽然近 年来未发生重大违规吃喝问题,但去年内部督查发现,个别科室 存在“公务接待清单填写不规范”“超标准安排本地特色菜”等 问题,虽未达到纪律处分标准,但暴露出我们在制度执行上的 “松劲”。 第三,违规吃喝是“初心使命”的“腐蚀剂”。办公室工作 无小事,每一项服务都关乎群众对单位的评价。试想,如果我们 的干部一边吃着管理服务对象的“宴请”,一边讨论如何“严格 执法”;一边接受企业的“礼品卡”,一边强调“优化营商环境”, 这样的“双面人”如何赢得群众信任?去年,我们单位帮扶村的 一名老党员曾拉着我的手说:“现在干部下村,能不能不喝村里 的高档酒?我们就想看看干部是不是真心帮我们解决问题。”这 句话让我深受触动——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群 众的“信任”,比任何山珍海味都珍贵。 二、“酒桌上的潜规则”往往“突破底线”,让人“放松警惕” 违规吃喝问题的发生,表面看是“行为失范”,根源上是“思 想松动”。结合近年来各级纪检部门通报的案例和办公室工作实 际,我梳理了四类常见的“思想误区”,需要大家高度警惕。 一是“法不责微”的侥幸心理。有人认为,“吃点喝点是人 之常情,又没拿多少现金,查也查不出来”。但“要想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去年,某市交通局原办公室主任李某因违规接受 管理服务对象宴请被查,起因是酒店监控拍到了他上车时的“踉 跄”状态,结合消费记录和证人证言,最终坐实了违纪事实。当 前,大数据监督、财务审计、群众举报等多维度监督体系日益完 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非虚言。 二是“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有人觉得,“别人都这么做, 我不做反而显得不合群”。比如,在基层调研中,个别乡镇为了 “表示热情”,会悄悄增加菜品、上高档烟酒,如果我们明知超 标却“入乡随俗”,表面是“顾全大局”,实则是“助纣为虐”。 去年,我们参与某重点项目督查时,曾遇到某企业为感谢指导, 私下塞来“土特产礼包”,当时带队的分管领导当场拒绝:“你们 的感谢我们记在心里,但纪律红线不能碰。”这种“硬气”,才是 我们应该学习的。 三是“补偿